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相关的新理...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相关的新理论层出不穷,译者在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翻译研究的一大发展就是引入了译者主体性的探讨。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尊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其作品享誉国内外。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呐喊》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伉俪和莱尔的《呐喊》两个英译本为案例,试图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与解读两个译本所展现的差异,对《呐喊》的两部英译本进行描写性研究以及比较分析,以期验证译者主体性对整个翻译过程产生影响。本文将从宏观、微观层面的差异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br> 宏观方面指两译本所展现的整体方面的差异,本文重点关注源文本的选择、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基于个人兴趣、翻译目的及译者主体身份,杨氏夫妇与莱尔选择《呐喊》作为翻译材料。上述三者均属于译者主体性的范畴。在语言风格上,杨译本主要运用英式英语,译文表达较为正式;而莱尔译本则采用了美式英语,译文呈现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这一差异的形成与译者的背景及其读者意识有莫大关系。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两译者均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整体而言,杨氏主要运用直译策略,而莱尔在策略运用上展现更大的灵活性与自由度。译者的翻译目的及主体身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巨大影响。<br> 在微观层面上,两译本的信息传达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基于译本特征,本论文关注五个方面:《呐喊》小说集名的翻译、文言文信息的处理、斜体化处理、粗俗语的翻译、脚注添加与注释的运用。杨氏把小说集名译为“Call To Arms”,旨在把鲁迅塑造成一位革命斗士,与腐败黑暗的旧社会作坚决斗争。莱尔把集名译为“Cheering from the Sidelines”,展现了鲁迅作为作家个体内心的自我怀疑与仿徨心理。不同的小说集译名是由于受意识形态及译者主体身份的影响,而这两个因素也是译者主体性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对文言信息的处理,由于受当时文学界主流思想的影响,杨氏把文言文部分作淡化处理,运用白话文对信息进行传达。作为研究鲁迅的专家,莱尔非常关注原文中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比,且认为这种对比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把文言部分译成对应的古式英语。对于粗俗语的翻译,杨宪益夫妇有意回避与删除粗俗字眼,进行淡化处理,莱尔则对原作中的粗俗语照译不误。上述差异是由于受到译者的读者意识及当时文学界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最后,与杨译本相比,莱尔译本更多地运用脚注、冗长的解释及对个别词汇习语进行斜体化。不同翻译目的及主体身份对造成上述差异进行了解释。因此,译者主体性对于译者的表达方式产生巨大影响。<br>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在解释不同译本之问的差异时极具说服力,亦论证了同一原文本的不同译本各自存在的合理性。若一味地评论某译本更佳或更忠实只会过于主观与武断,有必要把更多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以得出更全面的评价,方可较为客观地对译者行为及其他翻译现象进行探讨。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