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赣州市两所中学的初一、高一学生以及广州市两所大学的大一学生共1558人为被试,遵循“问题提出—理...本研究以赣州市两所中学的初一、高一学生以及广州市两所大学的大一学生共1558人为被试,遵循“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研究设计—工具修订和材料准备—调查测量和实验—结构和特点—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探讨了我国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结构、特点和影响因素。在文献分析基础上修订了自我同一性维度量表(Dimensions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Scale, DIDS)以分析我国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外显心理结构和发展特点;采用内隐实验探索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内隐结构;对父母自主支持、个体内部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如何影响自我同一性进行探索,为青少年建立良好自我同一性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我国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维度结构与国外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维度结构相似,都是有五个维度,分别是做出承诺、认同承诺、广度探索、深度探索和沉浸探索。(2)通过对国外背景下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维度问卷进行本土化的修订统计结果显示,该修订后的问卷具有可接受的信效度,在各项心理学指标上达到要求标准。(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双重结构,存在内隐结构和外显结构的分离。(4)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处于中等水平,自我同一性各个维度的发展并不均衡,发展最好的是自我同一性广度探索维度;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存在性别差异,体现在深度探索维度上,男生的深度探索显著高于女生的深度探索;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自我同一性的认同承诺、沉浸探索、广度探索三个维度和自我同一性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的年级阶段差异,即青少年晚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好。(5)父母的自主支持和个体内部的三项基本心理需要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三项基本心理需要对自我同一性的预测作用更为重要;父母的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影响,又有通过三项基本心理需要作用的间接影响。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