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创作的《瓦尔登湖》于1854年第一次出版,迄今为...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创作的《瓦尔登湖》于1854年第一次出版,迄今为止已经出了近一百五十多个版本,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与《圣经》等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二十五本书”。《瓦尔登湖》一书因其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意象丰富而著称。《瓦尔登湖》首次由徐迟翻译到中国,迄今为止,已有十几个译本。在众多的译本中,徐译本一直被学术界视为经典译本并影响了众多的后来译本。本论文试图从描述翻译学的角度,将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置于多元文化系统中,并根据文化意象的特点和类别,探究译者徐迟在意象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以及采取这种策略背后的动机和所遵从的规范并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对其翻译效果进行评估。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背景知识、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预期结果。第二部分为正文,下设四章。第一章首先分析“言”“象”“意”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指出文化意象的主要特点特点以及《瓦尔登湖》中文化意象的主要类别。一般说来,文化意象有两个特点:文化积淀行和审美求解性。并且这篇论文的作者把《瓦尔登湖》中的文化意象分为六种:动物、植物、颜色、自然现象、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人物故事以及其它意象。第二章介绍译者徐迟在《瓦尔登湖》的文化意象翻译中主要采取的四种策略:保留形象直译,寻求功能对等格义,寻求信息对等省译和追求“化境”再创造。第三章探究采取这些翻译策略背后的动机以及他所遵从的规范。译者对翻译策略的择取主要取决于其所遵从的翻译规范.本章着重研究了译者徐迟在翻译过程中所遵从的两种规范:期待规范和交际规范。两种规范侧重不同的角度。第四章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对译者徐迟的翻译效果进行�显示全部
摘要:空间指示词(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中,是指示语的一个次类。19世纪末以来,空间指示词就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空间指示词(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中,是指示语的一个次类。19世纪末以来,空间指示词就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研究中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指示词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空间指示语及其指示特征的探讨,大都是基于自编的常见类型范例或去语境化案例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说明某一特征。然而,空间指示词,作为一种最具自我表达和主观化的语言形式,其功用必定受到说话人所处位置及观点的影响。本文以《红高粱家族》(莫言著)及其英译本Red Sorghum(戈德布·拉特译)和Lord of the Flies(威廉·戈尔丁著)及其汉译本《蝇王》(龚志成译)为平行语料,专门研究具有外指功能的指示代词/指示形容词以及指示副词。本文从对话中搜索到474例具有外指功能的指示词(212例来自汉语语料,264例来自英语语料),由此对平行语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了对空间指示词在会话中使用情况进行解释,我们建立了一个认知语用综合模式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并证实了其能有效地解释空间指示词在会话中的使用情况。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基于平行语料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在汉语语料中,近指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远指词;而在英语语料中,远指词的使用频率略高于近指词。数据还显示,在汉语语料中,“这”及其合成词用作外指词的频率要远高于“那”及其合成词;但在英语语料中,远指形容词/远指代词用作外指词的频率要略高于近指形容词/近指代词。数据表明,英语指示词系统引导英语本族语者倾向于根据实际距离来判断远近,而汉语指示词系统使得汉语本族语者在较多的情况下根据心理距离判断远近。尽管指示副词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但在这两种语言中,指示形容词/指示代词用作空间指示词还是占主导地位。空间指示词在汉英会话中作为外指词的使用,不仅受到指示对象可及性程度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会话者对指示对象的心理距离的影响:如果说话者客观地看待距离,即心理距离和实际物理距离保持一致,这是心理距离无标记现象;如果说话者主观地看待距离,基于自己的评价和立场,将心理距离拉大或缩小了实际物理距离,这是心理距离的标记现象。在心理距离无标记的情况下,空间指示词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指示对象的可及性程度,而不考虑其实际物理距离。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为,在语境中,近指词常用来指示可及性程度高的对象,远指词则用来指示可及性程度低的对象。而在心理距离有标记的情况下,空间指示词的选择,通常是依据会话者对所谈及对象的评价和立场。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认知语用模式能有效地解释空间指示词在汉英会话中作为外指词的用法。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