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随着自...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随着自然病情发展,COPD易反复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而AECOPD频繁发作是导致COPD患者住院率高、致残率高、肺功能下降速度快、生命质量低及经济负担重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吞噬功能缺陷是COPD易反复肺部感染及急性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且其吞噬功能缺陷与TLR(Toll-likereceptor)/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有关,而中药复方对COPD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吞噬功能缺陷的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从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方面入手,通过建立COPD大鼠模型,设置正常组、COPD大鼠模型组、肺康方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围绕肺泡巨噬细胞(AM)吞噬病原体、AM吞噬功能的受体调控机制两方面,探讨肺康颗粒对其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同时观察肺康方对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急性加重次数及程度、生存质量、诱导痰中IL-1β,TNF-a,IL-6、及IL-17表达的影响。为丰富与发展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则治法进行有益的科学探索。方法:1.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肺康方治疗组及西医对照组。肺康组予肺康方(配方颗粒)加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对照组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急性加重次数及程度、简化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及六分钟步行距离(Six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6MWD)、诱导痰中IL-1β、TNF-a、IL-6、及IL-17表达的变化情况。2.动物实验: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高剂量中药组、地塞米松组(阳性对照),采用持续熏烟(20周)联合气管滴注脂多糖(LPS)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在连续熏烟4周后,予以肺康颗粒溶剂和地塞米松干预16周。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测定各组大鼠肺功能、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 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含量及种类、检测AM吞噬细菌的功能及合成和分泌炎症因子的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BALF、AM中IL-6、TNF-a、IL-1β、IL-17的浓度,定量即时PCR法(Q-PCR法)检测各组AM中TLR2、TLR4、TNF-α和IL-6的m RNA表达水平和肺组织中TLR4、TLR2,p-Ikappa B,Ikappa B及p65的m 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和肺组织中TLR2、TLR4、p-Ikappa B,Ikappa B和细胞核内p65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内TNF-α,IL-6及p65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观察:(1)经SPSS 19.0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状况、病程、病情程度、肺功能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治疗3月后,肺康组各项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仅在咳嗽、咳痰、喘息方面,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相比较,除了咳嗽、喘息外,余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急性加重次数及程度的影响:治疗期间肺康组与对照组在急性加重次数及急性加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对肺功能的影响:治疗3月后,两组分别与各自治疗前在舒张试验前FEV1、FVC、IC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舒张试验后各项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组间舒张试验前后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治疗3月后,肺康组与对照组在简化SGRQ总分、症状部分评分、活动部分评分、疾病影响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肺康组在症状部分、活动部分评分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6)对六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治疗3月后,肺康组与治疗组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肺康组较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肺康组升高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7)对诱导痰中IL-1β、TNF-a、IL-6、及IL-17表达的影响:治疗3月后,肺康组与治疗组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肺康组能更显著降低TNF-a、IL-17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2.动物实验:(1)大鼠一般状况:正常对照组大鼠被毛洁白光滑,活动度及食欲好,呼吸频率均匀;COPD组大鼠在造模期间被毛由洁白、光滑逐渐变得暗黄及干枯,活动度以及食欲逐渐减少,呼吸频率逐渐增加,有的大鼠出现了打喷嚏的症状,体重无明显变化。(2)肺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肺功能PIF、PEF和EF50等指标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低、中、高剂量的肺康颗粒与COPD模型组比较,能改善PIF、PEF和EF50等指标(P<0.05),并且改善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依赖关系,低剂量肺康颗粒的改善作用较弱,中剂量肺康颗粒的作用次之,高剂量的肺康颗粒改善作用最强;而地塞米松组与COPD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肺组织HE染色:正常对照组大鼠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未见炎性渗出物,肺泡腔结构正常,未见病理性扩大,COPD组大鼠肺泡壁变薄、过度膨胀,肺泡数目减少,部分可见肺泡融合、肺大疱形成。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可见肺泡结构基本恢复正常,不同剂量中药组治疗后肺泡结构均有所恢复。(4)BALF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绝对数量均显著增加,单核巨噬细胞无明显变化;同时各类细胞比例发生明显变化,COPD组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为主,而单核巨噬细胞比例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肺康颗粒或者地塞米松药物干预后,各类炎症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但绝对数量较药物干预前(即COPD组)明显减少,其中以地塞米松组大鼠BALF中的炎症细胞数量减少最为明显,高剂量中药组次之,接着是中剂量中药组,而低剂量中药组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减少不明显。(5)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细菌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均较明显降低(P<0.01);肺康颗粒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的肺泡巨噬细胞吞噬FITC-E.coli阳性率和MFI均较COPD组的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地塞米松组的效果与高剂量中药组的效果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2.02;P<0.69)。(6)BALF、肺泡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BALF中IL-1β,TNF-α,IL-6,IL-17等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肺康颗粒组各细胞因子的含量均较明显下降,并呈浓度依赖作用,随着灌药剂量的增加,BALF中IL-1β,TNF-α,IL-6,IL-17的含量均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剂量中药组BALF中IL-1β,TNF-α,IL-6的下降程度与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的效果相当(P=0.1231;P=0.299;P=0.210),IL-17的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与BALF中的结果相似,COPD模型组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IL-1β,TNF-α,IL-6,IL-17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肺康颗粒中药组较未处理组的明显降低,高剂量组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最明显,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最弱;此外,高剂量中药组对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IL-17的下调作用与地塞米松组相似(P=0.324;P=0.208;P=0.957),而IL-1β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7)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肺脏组织中TNF-α,IL-6和P65蛋白的表达量均上升,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对COPD大鼠肺脏组织TNF-α,IL-6和P65蛋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剂量的中药均能抑制COPD大鼠肺脏组织TNF-α,IL-6和P65蛋白的表达,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中药浓度呈正相关。(8)Western blot结果:(1)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胞浆蛋白TLR4,TLR2和Ikappa B的表达量均下降,但是胞浆蛋白p-Ikappa B和胞核蛋白P65的表达水平上升。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对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胞浆蛋白TLR4,TLR2和Ikappa B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上调作用,同时明显下调胞浆蛋白p-Ikappa B和胞核蛋白P65的表达。不同剂量的中药均能上调COPD大鼠肺巨噬细胞胞浆蛋白TLR4,TLR2和Ikappa B的表达,同时能下调胞浆蛋白pIkappa B和胞核蛋白P65的表达,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中剂量次之,而低剂量最弱。(2)大鼠肺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肺脏组织中胞浆蛋白TLR4,TLR2和Ikappa B的表达量均下降,同时胞浆蛋白p-Ikappa B和胞核蛋白P65的表达上升。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对COPD大鼠肺脏组织胞浆蛋白TLR4,TLR2和Ikappa B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上调作用,同时明显下调胞浆蛋白p-Ikappa B和胞核蛋白P65的表达。不同剂量的中药均能上调COPD大鼠肺脏组织胞浆蛋白TLR4,TLR2和Ikappa B的表达,同时能下调胞浆蛋白p-Ikappa B和胞核蛋白P65的表达,上述作用与中药浓度呈正相关。(9)q PCR结果:(1)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TNF-α和IL-6 m RNA表达量均明显上调,而TLR4和TLR2 m 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下调。不同剂量的中药均能下调COPD大鼠肺巨噬细胞TNF-α和IL-6 m RNA水平,同时能上调TLR4和TLR2 m RNA水平,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中剂量次之,而低剂量最弱。此外,地塞米松组对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TNF-α和IL-6 m RNA表达也具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与高剂量中药组的作用相当(P=0.502;P=0.396),同时还能明显上调TLR4和TLR2 m RNA的表达,其中TLR2的m RNA表达水平与高剂量组相似(P=0.091),而TLR4表达水平比高剂量组高(P=0.001)。(2)大鼠肺组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PD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 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01),而TLR4和TLR2 m RNA表达则明显下调(P<0.001)。肺康颗粒中药组不仅能下调COPD大鼠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 RNA的表达,还能上调其TLR4和TLR2 m RNA水平,并且其调节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即中药剂量越高,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 RNA的表达越低,而TLR4和TLR2 m RNA表达越高,逐渐接近正常表达水平。此外,地塞米松组对COPD大鼠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 RNA表达也具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同时能明显上调TLR4和TLR2 m RNA的表达。结论:1.临床观察:(1)肺康方能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在咳痰、易感冒、自汗、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腹胀、大便异常等症状方面。(2)肺康方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3)肺康方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尤其在缓解呼吸道症状及提高日常活动能力等方面。(4)肺康方能明显降低患者诱导痰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IL-17的水平。考虑其发挥临床疗效作用,可能与其通过降低气道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有关。2.动物实验:(1)持续熏烟(20周)联合气管滴注脂多糖(LPS)法可诱导大鼠发生COPD病理改变以及证实COPD存在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缺陷。(2)肺泡巨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与TLR/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通过调控TLR/NF-κB信号转导通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炎症基因的表达,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3)肺康方可增强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炎症基因表达,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调控TLR/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转导而实现的。3.以“培土生金”理论指导的中药复方肺康方能通过增强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而达到改善COPD的作用。更多还原显示全部
摘要:目的:中医药可以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障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然而,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生存...目的:中医药可以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障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然而,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生存质量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多采用国外的生存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评价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生存质量量表极少,严重影响了对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效果的客观评价,不能充分体现中医药改善患者整体功能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优势。为此,本课题通过归纳分析帕金森病证候指标,研制帕金森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并对其进行量表考核及临床调查,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提供规范的疗效评价工具。方法:(1)量表研制:根据FDA规定的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研制规范,参考心理测量、社会研究方法、生存质量量表等相关资料,研制帕金森病PRO量表包括以下内容:成立研究小组、定义量表概念、构建量表理论框架、通过文献整理、患者访谈形成条目池;通过德尔菲法、临床调查分析法筛选条目,形成量表初稿。(2)量表考评:基于临床调查数据结果,从量表的可行性、信度、效度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评。可行性分析:包括接受率、完成率与完成时间,分别用量表回收率、有效问卷率和完成时间平均值表示;信度分析:分半信度与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标准效度和结构效度方面。结果:(1)量表研制:(1)定义量表领域: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功能领域及满意度领域。(2)条目采集及筛选:经研究小组讨论,保留59条,为生理领域备选条目,另增加心理领域条目16条、社会功能领域条目18条、患者满意度领域条目3条,确定96个备选条目进入德尔菲法筛选程序。(3)德尔菲法筛选条目: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均为100%,根据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以及协调程度结果,经过第-轮专家咨询后条目调整为34条,经过第二轮专家咨询后条目调整为33条。(4)患者调查分析筛选条目:保留33个条目,条目在集中庭势、敏感性、代表性、内部一致性等角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调查结果,对条目结构进行调整。(5)设计量表卷首语、填写说明,形成包含基本信息、病症调查两部分共33个条目的帕金森病PRO量表。(2)量表考评:(1)可行性分析:量表回收率100%,完成率100%,平均用时10.45±2.972分钟。(2)信度分析:分半信度中Spearman-Brown系数为0.945,反映内部一致性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17。(3)效度分析:内容效度,量表内容根据指南和帕金森病中医证候指标制定,设计严谨,内容合理,内容效度较高。标准效度,与PDQ39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650,与UPDRS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74;结构效度,拟合优度指数(CFI)为0.93。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整理、患者访谈、专家评测等方式,筛选出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功能领域、治疗满意度等四个领域共33个条目。量表性能考评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表明量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为中医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整体功能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更多还原显示全部
摘要:1背景与目的全球范围内约三分之一受检者有血清证据表明既往或现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其中约有3.5亿为H...1背景与目的全球范围内约三分之一受检者有血清证据表明既往或现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其中约有3.5亿为HBV慢性感染者。HBV慢性感染疾病进展可能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乃至肝细胞癌。核苷(酸)类药物是治疗CHB的一类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抑制CHB患者的HBV病毒复制,提高患者远期预后。目前核苷(酸)类药物治疗CHB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化、疲劳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报道文献较少。分析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平均水平与疲劳感的严重程度,评估影响其生活质量与疲劳感的相关因素,有利于临床筛查低生活质量与高疲劳感的高风险人群,并且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缓解其疲劳不适,增加治疗依从性。本研究通过调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疲劳感,分析其影响生活质量与疲劳感的相关因素;分析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前后及停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为临床进一步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与疲劳感,合理干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与疲劳感严重的临床现象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1)第一部分:连续入组于2016年1月-2016年8月广州市某医院感染内科门诊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患者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HBsAg阳性6个月以上;④治疗基线前180天内,有间隔2周以上的两次检测ALT升高(>1×ULN);⑤核苷、核苷酸类似物治疗CHB患者,近6个月内未用过IFN治疗;⑥同意本研究期间不接受IFN治疗。排除标准(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受试者不能入选本研究):①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结节或AFP>50ng/mL;②基线有医学证据支持失代偿肝病;③有其它原因导致活动性肝病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HAV、HCV、HDV、HEV、HIV、自身免疫性肝病等;④除乙型肝炎外其他任何严重的或活动性的身心疾病;⑤进入研究前6个月内应用影响心理精神状态的其他药物。(2)第二部分:连续入组2010年3月-2014年7月于广州市某医院感染内科门诊接受核苷(酸)类药物酸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同上。2.2研究方法2.2.1研究工具(1)SF-36:SF-36生存质量调查表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普适性生存质量测试量表。SF-36分成8个维度。其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总体健康属于CHB患者生理质量的4个维度。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属于CHB患者心理质量4个维度。分数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该维度的生存质量越好。(2)多维疲劳量表MFI-20评估:MFI-20评估内容包括综合性疲劳、体力疲劳、活动减少、动力下降与脑力疲劳,共5个维度,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疲劳程度越高。2.2.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直接调查法。临床医护人员通过培训过后,对患者进行现场实施调查。患者填写问卷调查时均在一个安静的调查室内,并保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受调查时不会受到任何干扰与暗示。2.2.3质量控制(1)研究组包括1名护理硕士生导师,5位随访护士。在调查研究开始前,研究团队成员进行了统一培训,保证研究团队成员掌握整个调查研究的流程,明确实施过程中各问卷的细则,一旦发现患者有漏答现象立刻补充。(2)资料的回收经过严格的检查,问卷回收与评估均同时经过两名受训随访护士单独审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04份,有效回收率94%。数据采用双人录入、交叉核对,确保资料输入的正确性。2.3数据统计本研究中连续性计量资料表达形式为均数±标准差(SD)形式,分类变量计数资料表达为百分数形式。χ2检验和t检验分别用于检测两组数据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生活质量得分与疲劳得分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差异定义为P<0.05。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程序为 SPSS for windows,版本为 13.0。3结果3.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404位患者中,男性患者346位(85.6%),女性58位(14.4%)。平均年龄为(38.06±9.75)岁。平均CHB病史为(13.91±7.78)年,平均抗病毒时长(6.56±4.11)年。3.2接受核苷酸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理生存质量分析患者平均生理生存质量得分为79.18,据此分为高生理质量组(生理质量>79.18)与低生理质量组(生理质量≤79.18)。其中,低分组男性与女性性别比例为120:28,高分组为223:29,高分组男性比例远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P=0.041)。两组患者的婚姻状况也有统计学差异:低分组患者未婚37人,已婚102人,离异9人,相比高分组未婚38人,已婚212人,离异2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2,P<0.001)。低分组患者例有规律体育锻炼患者110人,相比高分组208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1,P=0.049)。同时,数据分析显示低分组患者肝硬化比例远高于高分组患者(χ2=7.445,P=0.015)。进一步分析性别因素、婚姻状况、锻炼情况与是否肝硬化四个因素对生理生存质量4个维度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在生理机能与一般健康维度显著高于女性患者,而生理职能与躯体疼痛未见明显差异。对于离异状态的患者而言,不论是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还是一般健康维度都显著低于未婚及已婚患者。规律锻炼的患者在一般健康维度上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未规律锻炼患者。肝硬化患者在生理机能维度的生存质量显著低于非肝硬化患者。单元相关及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婚姻状况与是否肝硬化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理生存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患者处于离异状态或诊断为肝硬化时,其生理生存质量显著降低。3.3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生存质量分析患者平均心理生存质量为73.43,据此分为高心理质量组(心理质量>73.43)与低心理质量组(心理质量<73.43)。其中,低质量组患者男性患者比例(134/167)显著低于高质量组患者男性比例(208/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0,P=0.008)。在低质量组患者中,患者低学历比例高于高质量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9,P-0.004)。低质量组患者与高质量组患者在锻炼习惯上也有差异。低质量组患者规律体育锻炼者124(124/167)人,高质量组患者195(195/232)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8,P=0.016)。对于低质量组患者而言,低质量组患者肝硬化比例显著高于高质量组患者(55/167 vs 45/232),两组间诊断为肝硬化患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1,P=0.002)。两组间抗病毒时长也有显著差异:低质量组患者的抗病毒时长较短,为5.99±3.77年,相比高质量组患者6.91±4.3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9,P=0.032)。进一步分析性别因素、学历情况、锻炼情况与是否肝硬化四个因素对心理生存质量4个维度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男性患者的精力维度与情感职能维度显著高于女性患者。而对于规律锻炼的患者而言,有锻炼习惯的患者在精力维度与精神健康维度显著高于未锻炼患者。对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患者而言,只有精力维度有统计学差异。肝硬化患者精力维度与社会功能维度与非肝硬化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元相关分析及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历情况与抗病毒时长是影响患者心理生存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低学历与低抗病毒时长的患者,其出现低心理生存质量的可能性越大。3.4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疲劳状况分析入组患者平均疲劳状况得分为47.34分。据此分为低疲劳组(疲劳得分≤47.34)与高疲劳组(疲劳得分>47.34)。其中,高疲劳组患者男性患者比例(164/201)显著低于低疲劳组患者男性比例(182/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0,P=0.021)。在高疲劳组中,有规律体育锻炼的患者147人(147/201),显著低于低疲劳组中规律体育锻炼患者比例175人(175/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9,P=0.001)。此外,高疲劳组患者身高显著低于低疲劳组(166.84±6.26 vs 168.90±6.53,t=3.217,P=0.001),体重也显著低于低疲劳组(61.97±10.01 vs65.31±10.13,t=3.140,P=0.002)。女性患者在体力疲劳、脑力疲劳与动力下降三个维度上显著高于男性患者。而对于规律锻炼的患者而言,有锻炼习惯的患者在综合疲劳、体力疲劳与活动减少三个维度的疲劳评分上明显低于无锻炼习惯患者。但规律锻炼并不影响动力下降与脑力疲劳三个维度的疲劳评分。单元相关分析及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身高与规律锻炼习惯是影响患者疲劳状况的独立相关因素。身高较矮及无规律锻炼习惯的患者出现疲劳状况的可能性越大。3.5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疲劳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高生理生活质量患者平均疲劳得分41.91分,低生理生活质量组患者平均疲劳得分为56.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3,P<0.001)。低生理生活质量的患者疲劳感显著高于高生理生活质量患者。在心理生活质量中,低心理生活质量组患者平均疲劳得分为55.25分,高心理生活质量组患者平均疲劳得分为4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26,P<0.001)。低心理生活质量的患者疲劳感显著高于高心理生活质量患者。生理生活质量得分与疲劳得分负相关(r=-0.639,P<0.001)。患者疲劳感越高,生理生活质量越低。同理,心理生活质量得分与疲劳得分负相关(r=-0.655,P<0.001)。患者疲劳感越低,心理生活质量越高。3.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经抗病毒96周后,患者生理质量均有上升,其生理功能由92.13±10.58上升至94.91±7.11(P=0.005),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则分别由71.76±34.01、82.85±12.88、53.52±16.79 上升至 81.94±24.96(P=0.011)、87.72±8.64(P=0.001)与59.63±14.59(P<0.001)。但患者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维度经抗病毒和资料96周后,较前无明显改善。停药后患者生存质量与停药前进行对比,仅生理职能(P=0.008)、总体健康(P=0.002)与精神健康(P=0.043)在停药后出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相关分析提示婚姻状况是影响抗病毒治疗生存质量变化的唯一相关因素(P=0.02)。4结论4.1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处于中等水平。(1)离异、肝硬化患者的生理生存质量较差。在工作中应多关注离异患者,鼓励其多参加社交活动,让其充分了解自身疾病情况,减少超出对自身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的误区;鼓励患者进行规律锻炼;注重肝硬化患者肝脏症状及并发症的护理,安慰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2)低学历、抗病毒时间短的患者心理生存质量更差。对于低学历及刚开始NAs治疗的CHB患者,需监测其心理生存质量,进行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重点强调规律治疗的必要性,避免自行停药或心理抑郁等不良结局。4.2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疲劳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较低身高、不规律锻炼者的患者疲劳程度较严重。可帮助患者制订特异性的锻炼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持之以恒的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4.3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疲劳水平会影响其生存质量状况。疲劳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低。因此需减轻或避免增加患者的疲劳的诱因,以提高生存质量。4.4核苷(酸)类药物相关治疗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普遍有效提升患者生理质量,但不能全面有效提升患者的心理生存质量;停药后有利于改善生理职能、总体健康与精神健康三个维度的生活质量。对于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应同时予以关注其心理质量变化与疲劳感变化;对于停药后的慢乙肝病人,在继续监测病毒载量与肝功能变化、预防复发的同时,还需要及时给与心理干预、缓解疲劳。更多还原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