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被各国提到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上。在联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被各国提到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策文本中,基础教育被认为是促进社会转型和公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新千年开始,由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成为用于评价基础教育系统效能的重要的国际测试,其定位于学生未来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的认可。而在连续四届PISA测试/(2000,2003,2006,2009/)中,芬兰均显现出优异的表现,在参与国家和地区中位居前列。根据PISA测试的后续研究,芬兰基础教育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优质、公平、高效的教育系统。芬兰基础教育的卓越表现,吸引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关注,探索芬兰成功之谜也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静态的视角,试图从现实中芬兰学校课程、教育管理、教育政策、实践状况等方面发现能够提升教育系统效能的相关因素。此类研究虽有助于挖掘芬兰教育系统区别于其他教育系统的特质,然而却无法证实这些因素对于优质教育系统的生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无助于挖掘促成教育系统改进的路径,反而将芬兰教育系统蒙上神秘的色彩。本文通过历史社会学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教育系统经历了巨大的改革,并在改革中逐步生成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理念。在组织结构方面,芬兰抛弃了之前层级化、分流制的学校系统,而代之以统一的综合学校,为现代综合学校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教育理念方面,从60年代开始,公平成为芬兰教育所坚持的理念,在学校和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与其他研究者所认为的“芬兰采用的是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不同,本研究发现,芬兰教育改变既不是渐进式的改变,也不是激进式的改革,而是一种“阶段式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一个阶段,90年代之后为另一阶段。在阶段内部,教育改革显示出一定的连续性;在两个阶段之间,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内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90年代之前芬兰综合学校以创造公平的福利教育系统机构为主要特征,采取官僚制和国家控制的形式。而90年代以后则更加关注个人兴趣和自主发展,自由选择和竞争的新自由主义话语开始显现,并与公平的话语并行。两种相互矛盾而冲突的话语体系共同构成了教育系统,并成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内在部分。
对于芬兰教育系统特质的分析,本研究认为芬兰并未采纳国际流行的“全球教育改革运动”的理念,而是依托于本国专业主义的传统理念,倡导宽松的标准,学生全面发展和弹性责任,对于市场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正是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芬兰避免了新自由主义运动下各国教育系统出现的诸多弊端。但是对于许多研究者所持有的“芬兰开辟了教育改革的‘第四条道路’”的观点,本研究结合全球化的国际形势通过对教育系统权力矩阵进行分析,认为理论上可以证实,但在政策实践中还不宜推行。芬兰教育改革模式并不是一条独立的道路,其受到国际组织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很大。特别是9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理念逐步在芬兰站稳脚跟,芬兰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胁迫。芬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情境与别国有着很大差异,脱离政策背景而简单移植其政策措施,只会导向歧路。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在借鉴别国教育改革经验的同时,需要立足于本国具体政策情境脉络,逐步推动本国政策实践的进行。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