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基于《失物守护者》、《高窗》(节选18个章节)、《沙郡年纪》(节选9个章节)以及《典型的日子》(节选1...本文是基于《失物守护者》、《高窗》(节选18个章节)、《沙郡年纪》(节选9个章节)以及《典型的日子》(节选14个章节)四部译著的翻译报告(其中,《沙郡年纪》与《典型的日子》收录在同一本散文集《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中)。笔者作为以上四部文学著作的译者,选择了它们作为翻译报告的分析对象,以便使自己的翻译研究更具普适性,为文学翻译提供一些可鉴之处。《失物守护者》(原名The Keeper of Lost Things)是英国作家露丝·霍根(Ruth Hogan)2017年出版的畅销小说,以幽默细腻的笔触用两条主线勾勒出一幅人与物品之间的复杂网络,以一个个失物背后的故事道出了物品对于人的意义,歌颂了人心的真善美。《高窗》(原名The High Window)是美国著名推理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硬汉侦探”系列之一,讲述了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受雇调查一桩稀有金币失窃案。《沙郡年纪》(原名A Sand County Almanac)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散文集,记述了作者远离现代生活、居于乡间农舍的所见所闻,和他横跨美国大陆的旅行经历。《典型的日子》(原名Specimen Days)是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自传体散文集,描述了作者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自然的崇高敬意与热爱。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翻译完成之后,笔者依据前人的研究和自身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文学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将首先概述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译前准备工作和整个翻译过程;然后对功能语境重构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并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此次翻译实践的体会,结合实例分析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功能语境重构方法,也即在进行言内语境重构时采用要素添加、要素删减、要素重组和要素替换等改适转换,进行言外语境重构时采用归化或异化的文化翻译方法,以期为日后的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前者是语言使用中涉及到的政治、道德、科技、社会等文化背景的总和,后者包括交际的参与者及其行为和周边环境。两者处于示例化渐变群的两端:情景语境处于实例端,文化语境处于潜势端。文化语境由情景语境示例,是所有潜在的或实际的情景语境的总和。此外,语境还可分为言外语境(也即非语言文化)和言内语境(包括语义系统等方面),那么,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则分别由言外和言内文化语境以及言外和言内情景语境构成(王彦清、赵桂英,2011)。翻译就是从源语语境到目的语语境的重新构建,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会对源语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并在译语语境中对其进行再加工,其间必然涉及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转换。又因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处于同一层面,前者是后者的总和,所以,一部译作的产出就是一个情景语境重构的过程,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和影响。基于此,笔者将功能语境理论和语境重构理论结合,使前者为后者提供分析层面,后者为前者提供分析方法,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共同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分析发现,文学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原文的言外和言内情景语境进行重构的过程,译者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原文语境中的要素和信息,并将其在译语语境中进行筛选和重组,以传播原文思想内容,实现读者接受度最大化。进行言内情景语境重构时,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情景语境,译者会对原文内容进行要素增加、要素删减、要素重组、要素替代等改适转换(van Leeuwen&Wodak,1999),以便忠实传递原文信息,并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行文规则。进行言外情景语境重构时,译者在充分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异化或归化的文化翻译策略,以达到译介外来文化的目的,或使译文更加贴近译语读者认知的目的,最终形成一个介于源语语境和译语语境之间的新语境,以便使源语语境中的信息和要素更好地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更多还原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