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5年中央政策首次提到“促进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5年中央政策首次提到“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到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上不遗余力。本文尝试探讨三个问题:(1)经过20多年的努力,企业是否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2)大力推进企业主体地位的建设对区域创新效率是否有所裨益,企业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3)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本文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样本,既在规模上,也在效率和协同创新上考察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规模视角下,本文使用“相对指标”和“强度指标”来考察企业在创新资源投入、活动执行和产出成果三个阶段的主体地位。效率视角下,本文使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Battese&Coelli(1995)提出的一步法在测算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同时又考察了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三大创新主体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协同创新的视角下,本文使用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KPF)描述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解剖工业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何等作用。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创新投入强度并不高,是一种低水平下的“主体”。效率视角下,研究表明企业主体地位的提升并不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属于低水平的规模扩张阶段,是一种“虚胖式”的发展,企业创新应从量向质转变。协同视角下,企业自身投入是其创新的主要来源,但效应一直在衰减,并且产学研合作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正面促进作用也一直在衰减。调和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改善产学研合作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任务。更多还原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