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中西部灌区是我省小麦的主要种植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农民将化肥投入作为当地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手段。但...关中西部灌区是我省小麦的主要种植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农民将化肥投入作为当地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由于化肥施用不合理,即用量越来越高,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平衡等问题,不仅导致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导致养分资源效率下降,产投比不高,农民的收入受到影响,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对该地区的周至县、户县、杨凌区、扶风县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设置了多个“3414”田间肥料试验,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法研究了不同地区氮磷钾肥施用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以及矿质态氮在土壤剖面累积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对周至县、户县、杨凌区、扶风县等区县33个试验点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测定,并采用陕西省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对其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测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属4级肥力水平(共9级),全氮为6级肥力水平(共7级),速效磷为4级肥力水平(共8级),速效钾为2级肥力水平(共9级)。土壤总体肥力水平偏低,速效磷含量水平差异较大,土壤速效钾含量水平相对较高。但小麦播种前土壤0-2 m剖面累积了大量的矿质态氮,其中0-100 cm矿质态氮累积量平均为262-381 kg/hm2,0-200 cm平均累积量达419-580 kg/hm2,这与这一地区长期大量施用氮肥有关。(2)在周至县进行的“3414”肥料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以N2P2K3或N2P2K1处理产量最高。不同肥料肥效相比,N肥增产率高于P、K肥,P、K肥的增产率相近。氮(N)、磷(P2O5)、钾(K2O)合理施肥量分别为:在塬区为106 kg / hm2、51 kg /hm2和95kg / hm2;在灌区为191 kg / hm2、97 kg /hm2和133 kg / hm2;在下湿地为194 kg / hm2、80 kg /hm2和127 kg / hm2。(3)对十余个试验点“3414”肥料试验N0P2K2、N2P0K2、N2P2K0和N2P2K2处理的小麦养分吸收量及肥料利用率比较的结果表明,与不同施肥处理相比,氮磷钾配施的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效率及偏生产力均高于任意两种肥料配施处理,其中以氮、磷吸收量的增加幅度最为显著,钾吸收量的增加幅度未达显著水平。(4)通过两个“3414”试验(余下后寨和终南王才屯)14个不同施肥配比的处理,比较了不同施肥配比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施肥处理,各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小麦氮磷钾累积量。两个试验点的氮磷钾施肥与小麦氮素养分累积效应的三元二次模型达极显著水平。余下后寨村试验点小麦磷素吸收与施磷量表现为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小麦钾素吸收与氮磷钾施肥的拟合模型均不显著。小麦氮素养分吸收量随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分别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型变化。但在试验设计的施肥水平内,余下后寨村小麦氮素吸收随着施氮和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小麦磷素吸收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终南王才屯小麦氮素吸收随着氮磷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5)小麦养分吸收量随籽粒产量的提高而增加,而提高幅度有所降低。研究地区不同目标产量下每形成100 kg籽粒产量小麦氮、磷、钾养分携出量分别为:2.52~3.06 kg N、0.56~0.66 kg P、2.20~2.65 kg K,平均分别为2.79 kg、0.61 kg、2.43 kg。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每形成100 kg籽粒氮、磷、钾养分携出量逐渐下降。(6)小麦收获后0-2 m土壤剖面矿质态氮的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施用量超过200 kg/hm2后,土壤剖面矿质氮的累积量增幅明显增加。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