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岭南火针点刺法、单纯体针组、抗组胺药物组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对比,进行严格的随机试...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岭南火针点刺法、单纯体针组、抗组胺药物组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对比,进行严格的随机试验,得出最优治疗方法,并分析其起效机理。方法:本课题共收到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病例的采集自2016年1月初至2017年12月。病人均收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针灸科门诊和皮肤科门诊。岭南火针组于受试对象皮损局部范围内,至阴、屋翳穴进行火针操作。针刺组主穴:曲池、血海、上巨虚、足三里;配穴:湿热证:加阴陵泉、三阴交、内庭;脾虚证:加脾俞、胃俞或中脘、章门;血虚证:加膈俞、三阴交、胆俞。以上两组治疗每周3次,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药物组选择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片10mg/片,每日口服10mg,连续服用14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共1个月)。结果:1、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比较:固定干预措施因素,各时节点EASI评分比较差异具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固定时间因素,各治疗手段干预下的EASI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手段与该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相关性(P<0.05)。各时间节点各组两两间交叉比较,药物组分别与岭南火针组、针刺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岭南火针组与针刺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瘙痒综合比较:固定干预措施因素,各个时间节点的视觉仿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1);固定时间因素,各治疗手段干预下的VAS评分的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手段与该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各时间节点各组两两间交叉比较,药物组分别与岭南火针组、针刺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岭南火针组与针刺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瘙痒症状综合评分,进行组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因素主效应、时间与治疗手段因素交互效应、治疗手段主效应的比较,与瘙痒VAS评分的比较相似。各时间节点各组两两间交叉比较,治疗2周后,岭南火针组与药物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分别与岭南火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岭南火针组、针刺组、药物组交叉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定:各维度组内前后进行比较,岭南火针组、针刺组、药物组均能有效改善(均P<0.01)。各维度中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症状与感受维度中各组间两两比较存在差异(均P<0.05);日常生活、治疗维度中,仅岭南火针与药物之间存在差异(均P<0.05);余维度中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间治疗前后DLQI评分差值的比较,三组间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仅岭南火针与药物治疗手段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疗效评定:岭南火针组治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愈显率73.33%,总有效率93.33%;针刺组治愈8例,显效9例,好转9例,无效4例,愈显率56.67%,总有效率86.67%;药物组治愈4例,显效6例,好转10例,无效10例,愈显率33.33%,总有效率66.67%。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间比较,岭南火针组与针刺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针刺组、岭南火针组间差异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从总体疗效上观察,岭南火针、针刺、药物三种治疗手段均能有效改善慢性湿疹患者皮损、瘙痒等症状,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比之下,岭南火针在修复皮损、减少渗出、消肿,以及止痒方面均具有良好疗效,从而提高慢性湿疹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尤其表现在改善症状与感受、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方面。针刺治疗与岭南火针治疗相比较,治疗效果相当,但岭南火针起效时间更快。更多还原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