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提供事实型数据与分析型结论的双重支撑

以舆情信息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结合先进的数据挖掘情报分析模型辅以专家智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智库视野 > 国内理论动态 >新闻详情

汉藏中观学“否定”性思维

2017年05月02日 05: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收藏

  由龙树开启的佛教中观学有一典型思想特征,即“否定”性表达样态,其特别表现在“双遣”之思维形式,所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之语式。而伴随着佛教向南北的弘传,龙树之学在此后的演化中相继发展出汉藏两种中观学形态,也相应给出了不同之“否定”表达样式。

  僧肇之“伪号”与“辨证”

  作为早期大乘佛教理论系统化的构建者,龙树对“语言”即“假名”问题极为关注,他将对“自性”的破斥与“语言批判”联系起来。龙树之“假名”说指示名/义对应的“权宜”性而非“必然”义,故其“双遣”式语言批判实指向对“概念”世界之自性义的消解。僧肇虽然是印度中观学输入者鸠摩罗什在汉地的传人,但其对“语言”之自性指称的批判是着重于名/实关系,而非是名/义关系,这一点有异于龙树。

  僧肇既关注名/实关系,则重在“物”之“名”与“实”的对应性,即“名”要有指称之“能”,而“物”则有实在之所指内容,如此名/实相应。然于僧肇,“物”既是“缘起”不真,则其无有所指之“实”,但为“假有”,对之称呼之名号也就成为“伪号”,故云“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伪号”不同于“假名”,前者是全盘否定“语言”之合法性,而后者则划定了语言权限之所在。这样,在处理“语言”能力问题时,僧肇接续了玄学之主题“言意之辨”,而又进一步由“言不尽意”推进到“名无指物之功”。“物”既无其“实”,只是“假有”,则“物”之“名”只是“伪号”也,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虽能“识别”、“命名”物,然这种“知”只是“惑取之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僧肇要否定的是“伪号”与“惑取之知”。不过既然僧肇着眼于从名/实关系展开语言批判,则在否定“伪号”之名/实不符的同时,乃是要肯定有一名/实相符之关系,此即用“空”之“真名”指称“物”之“体性”,即所谓“不真空”。

  “不真空”,可理解为万物缘起,故非“真有”或“真象”,然“物”之非“真”,即“物”之体性为“空”,所谓“即万物之自虚”。这样在相继批驳心无、即色、本无三义基础上,僧肇指出无须宰割万物,乃即“有”(物)为“空”(无)。这样一个“即”,乃是要将“对立”之二元予以统一:“物”虽有“象”而非“真象”,故“不真有”;“物”之体性虽是“空”(无),然不妨碍其有事象之“用”。所以不同于“本无”说之“好无”之谈,僧肇乃是“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这里,僧肇对“非有非无”之表述形式作了一改转,而改写为“非真有非真无”。这样一种处理,有其特别的意涵。因为“非有非无”本是一“双遣”式“否定”表达,其指向的是诸法之“自性”;而经此改转,则“非真有非真无”之表述指向的是诸法“体用”关系。其中,物“非真有”,因为“虽有而无,所谓非有”,故为“空”,此为“体”;物之体性虽“空”,然不妨碍有“事象”之用,即“虽无而有,所谓非无”,故为“非真无”,此为“用”。若此,“非真有非真无”之表达即非“双遣”式“否定”,而成为一“辩证”式“否定”,实等同于“虽空而有”。

  据上所论可见,僧肇虽然对“空”义作了精到的阐发,然其以对“伪号”的破斥展开其对“有”的否定(“不真有”),实将“双遣”式“否定”改转为一“辩证”式“否定”。这样,意在破除诸法自性的“否定”,也就转成对“真谛”(空)之具有“体用”关系的“肯定”。

  宗喀巴之“无遮”与“不自有”

  藏传中观学“直承”印度中后期中观学传统,极为兴盛。在宗喀巴确立格鲁派中观学“应成派”体系之前,藏地中观学内部存在着种种异见,而宗喀巴的贡献正在于对既有藏地中观学传统之“空见”作一清理性反思,并通过对印地中观学之应成/自续的甄别确立其自身宗派在谱系上的合法性。宗喀巴确立中观“空”之正见的关键在于对“否定”的正确理解,即以“否定”乃是要根本“遣除”法之“自性”。为此,宗喀巴特别区别两种“否定”式。不同于汉语,藏语之“否定”有两种形式:非遮/无遮。“非遮”在否定某法的同时意指对他法的肯定或定立的否定;而“无遮”在否定某法的同时“并不”意指对他法的肯定或定立的否定,故而起到了一类同“双遣”之效应。宗喀巴认同的是“无遮”,故特别区别“有”与“自性有”,强调中观破斥之“有”乃是“自性有”,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有”,以避免破斥过甚。

  对比藏传中观学有/不自性有之辨析,早期汉语中观学强调的是有/假有(不真有)之别。汉语中观学强调“有”为不“正”之命名,故要正之以“假有”,以之为“不真有”,从而成“非真有非真无”之辩证“否定”;而藏语中观学则指出“自性有”为“增益”之见,故要“消之”,以之为“不自有”(不自性有),然并不破斥“有”,此即“无遮”式“否定”意之所在。借此对比,不难看出早期汉语中观学与藏传格鲁派中观学不同的“否定”性思维表达,此反映了印度中观学在汉藏文化系统与历史语境下的不同演化形态。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哲学系)

标签:

相关文章 更多+

热点·推荐

一季度经济工作怎么干?省政府常务...

强信心·开新局|凝聚起自信自强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

学习进行时|以典明志 总书记这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

黄坤明同志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今天是农历新春上班开工的第一天,我们云集方方面面的代表、纵贯省市县各级,隆重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成之惟艰!2022年国民经济顶住压力...

新一届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领导班...

1月16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广州胜利闭幕。黄楚平当选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

一图读懂: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

1月12日上午,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省长王伟中代表省人民政...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被誉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当下的...

图解:谋篇“十四五”,习近平这8...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长9.9%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1.1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