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滨海旅游地社区日常生活空间形态演化与意义重构:惠州巽寮湾渔业村案例

导  师: 刘俊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学术界跨学科的趋势逐渐形成,并开始出现了各种研究转向,包括社会理论的“日常生活转向”以及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传统文化地理学侧重于文化的空间分析,而新文化地理学则侧重于空间的文化分析,结合社会学与文化理论来解读日常生活空间的社会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滨海旅游大致经历了两轮发展热潮。第一轮发展热潮始于80年代中期,以行政主导发展为主,表现出显著的过度行政化特征。进入新世纪,在海南滨海旅游转型发展的带动下,广东滨海旅游也在孕育着新一轮发展热潮。实力雄厚的战略型投资者和象征权力的地方政府共同协商着广东的滨海旅游开发,迎合旅游发展的空间在不断生产与重构。新一轮再开发背景下,广东滨海旅游地正发生天翻地覆式的变化,不仅是物质空间形态不断演化,基于原住民的功能活动与空间意义也在经历不断消解与重构。  立足于再开发这一现实背景以及社会理论“日常生活转向”与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理论背景,本研究以惠州巽寮湾为案例,在借鉴Relph(1976)提出的地方三维度框架(地方的自然环境、功能活动以及地方意义)基础上,从“日常生活”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巽寮湾滨海旅游地社区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态演化、功能活动以及空间意义重构话题。  本研究以深度访谈研究方法为主、并辅以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全面收集研究所需资料。时隔两年五次到访案例地,两次深入实地访谈,共获得35个深度访谈样本。研究发现:  (1)作为当地居住空间,“渔家”在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由整齐划一、狭小低矮的瓦房群向形态各异、挺拔林立的新式楼房的转变,渔民纷纷参与到了旅游发展当中,开办家庭旅馆、渔家餐厅、旅�

关 键 词: 日常生活空间 滨海旅游地社区 文化理论

领  域: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相关作者

作者 刘鸿运
作者 李曦
作者 张平功
作者 邵铁峰
作者 杨炯斌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邓志旺
作者 蒋学民
作者 石强
作者 王华
作者 林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