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柏拉图的转身:诸神之争背景下的哲人生存

导  师: 陈开先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谁有权宣称自己的观点是真理?持一种价值观的人该如何对待持“异见”的人?  《申辩》中的苏格拉底自认为有义务(有资格)去检验其他人的价值,因为神谕说他是希腊最有智慧的人。于是他到处诘难别人,证实那些拥有智慧名声的人其实不智。苏格拉底的行为激怒了雅典人,虽然他再三辩护自己无罪,声称自己对城邦有积极价值,大众应该听从他的教导,但他仍被判处死刑。  狱中的苏格拉底与克力同讨论“如果城邦对个人做出不公的判罚,个人是否有权抗命?”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从后果考虑他不能逃走,并且给出了三个理由。然而这不符合苏格拉底一贯的逻辑,表明苏格拉底处于困惑当中:不是无人愿意伤害自己吗?城邦为何还要处死对它有益的哲学家?  《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获得了按照“善”的理念“缔造”一个理想城邦的机会,结果却显示这个城邦最终不仅要制造谎言、桎梏思想,甚至要驱逐哲人扼杀创造。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说明,哲人以拥有真理自负是不合法的,哲人的自负和狂热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苏格拉底之死正在于此。哲人们应该尊重每个人都有认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试图将自己的真理塞到人们心里去。  《会饮》利用一个聚会故事实现了《理想国》设想的“辩证法”,在不同立场之间取得平衡,只要愿意倾听,哲人们背负的诸神之争完全不会破坏城邦公共生活,反而可以达致共识。《会饮》中苏格拉底甚至主动迎合其他哲人,思想家们之间的对话,也并不是以往那样针锋相对,而是层层深入,步步展开,提出哲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对城邦公共生活的贡献,“会饮”将苏格拉底塑造成它所提出的“爱若斯”形象,

关 键 词: 古代哲学 柏拉图 生存状态 公共生活

领  域: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孙占卿
作者 彭磊
作者 贾冬阳
作者 廖冬梅
作者 徐长福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Rui 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