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

导  师: 杨海明

学科专业: E0102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摘  要: 动结式是最能反映汉语语法特点的结构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以印尼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汉语动结式的情况,主要从动结式的理解和输出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表明: 一、印尼学生对汉语六种类型动结式的接受程度不同,大体上存在一个比较固定的难度序列:第一层,A类(打碎)、E类(看懂),容易理解;第二层,D类(哭烦),较易理解;第三层,B类(打哭)、C类(哭湿),较难理解;第四层,F类(骂昏),最难理解。这一趋势同中国人是基本一致的。同时从语义出发,本文结合论元结构理论对该难度序列进行解释。 二、印尼学生输出动结式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使用正确率最高的是A类动结式,最低的是F类动结式。在输出过程中,由于印尼语没有对应的表达形式,印尼学生回避使用动结式的现象非常明显,被试者选择了使用其他语言形式替代动结式来进行语义表达,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连词,如“以致”、“直到”、“所以”等,这主要是受到母语迁移以及汉语动结式自身复杂性的制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迁移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母语和目的语在相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方式。参照动结式难度层级,进行分层次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关 键 词: 汉语动结式 印尼学生 习得 接受度 输出 回避

领  域: [语言文字—汉语]

相关作者

作者 李连芳
作者 黄珊珊
作者 张洁
作者 褚昭昂
作者 孔锦玲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