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十八至十九世纪澳门内港地区华人社区发展

导  师: 程美宝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本文以18至19世纪澳门内港地区华人社区发展为题考察18至19世纪内港地区,北湾和浅滩华人聚落形成、社群组织发展与变化,以及1849年后,华人生活转变的过程。自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东来,以澳门作为其远东贸易据点,华人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除了讨论内港一带华人社区的发展由来,同时也要注意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建设,其中便不能不提到天主教会对今天澳门政府订定区域分界以「堂区」为单位的影响。然而,华人对澳门区域的划分,却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这与最初华洋社区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也体现在澳门城内的西方公共建设,如教堂、城墙等,它们绝大部份是由天主教教会主导建成。在这种中西相互交错,华洋杂处的情况下,城内的华人社区逐渐出现一群菁英份子,在中国官府支持下,主导区内的大小事务。在城墙以外,则是几个完全由中国官府控制的华人村落。本文以沙梨头坊为例子讨论,说明中国官府如何重视城墙外的村庄。1849年,葡萄牙政府将澳门据为已有,并在不知会清政府情况下,把驻澳门的中国官员赶走。澳葡政府为了更有效整治澳门,引入了不少西方市政模式,并且对华商加以利用。在19世纪下半叶,华人社群的身份认同不知不觉间产生了变化,至少在名义上,“全澳”或“阖澳”的表述比以前变得更为常见。

关 键 词: 澳门 葡萄牙 市政模式 华人社区

领  域: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历史地理—中国史]

相关作者

作者 张宝珊
作者 王威
作者 官冬梅
作者 林华忠
作者 何汇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周琍
作者 王双印
作者 陈海先
作者 李有刚
作者 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