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从标记等效的角度看《喜福会》汉译过程中罗马拼音的汉译处理

导  师: 李明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英文小说《喜福会》(1989)一经面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连续九个月稳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以及洛杉机时代周刊图书奖。《喜福会》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罗马式汉语拼音的广泛使用。我们认为拼音的出现并非偶然和随意;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用以传达特定的交际意图:介绍中国文化,突显故事主题,强调难忘记忆,表明人物身份,暗示母女关系的微妙变化等等。《喜福会》的原作者在英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语拼音,使此小说成为有强标记的文本。侯国金(2005)提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标记价值(M-Value)应当尽量保留,也就是说,如果原文有很强的标记性,好的译文应该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标记性。标记程度是一个相对值,根据侯提出的“关联—标记模式”,标记程度与关联程度成反比。通过分析拼音在英语文本中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及其所需的“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很容易得出结论:拼音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标记性。本论文拟在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标记价值。也就是说,在翻译《喜福会》的时候如何实现原作者使用拼音的意图?研究发现,译者把拼音还原为对应的汉字,忽视了原文的标记价值,未能实现原作者的意图。在“语用标记等效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为了保留标记价值,实现原作者的意图,译文也应具有一定的标记的性。

关 键 词: 罗马拼音 标记 意图 喜福会

领  域: [语言文字—英语]

相关作者

作者 郭女环
作者 陈春娴
作者 蔡寒松
作者 郭嘉钥
作者 刘葆婷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