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赵敏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和谐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具有一种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和谐校园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题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费逐年增高,贫困大学生群体成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群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除具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特征之外,往往还具有身体素质较差、心理压力偏大、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个性特征,如果得不到合理引导和管理,不仅会阻碍贫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还会影响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进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而目前的管理在组织结构、相关制度和资助方式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关爱贫困大学生群体是新世纪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无法简单的将主观情感的一面归结或转化为客观科学的一面,也就是说,管理必须遵循两个规则,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从主观感情的角度解决不确定性的一面,并设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作用,实现整体的一致性和更高的绩效。将前者称为管理的“谐则”,后者称为管理的“和则”,两者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即为“和谐”。该理论及其进一步完善发展,为高校贫困大学生管理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笔者汲取了其中的思想精华,即和的精神与谐的制度,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追求精神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演绎法和案例法等研究方法,从贫困大学生及其管理的“问题”出发,再通过演绎推理将和谐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解决不和谐问题,通过重视诚信教育,加强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人文关怀,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回馈社会;优化组织结构�
领 域: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文化科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