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人大问责制度研究

导  师: 乔素玲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摘  要: 人大问责是代议制民主的必然要求,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法律依据。人大问责作为异体问责的方式之一,是问责制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较好地弥补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内部问责的不足,有助于构建全面、完整、有效的问责体系,推动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立,促进司法公开、公平、公正。但是,我国人大问责的实践为数较少,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面对大量需要问责的事实时,人大问责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这与人大问责本应具备的作用相差甚远。特别是近几年,党政机关在处理各种事故和事件的过程中,加大了问责的力度,完善了问责的机制,追究了一批又一批行政官员的责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与此同时,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发出应有的声音,在事故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几乎无所作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是现行政治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的原因,如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划分不清,政务、审务、检务公开程度有限,代表履职能力和履职积极性不高,常委会自身建设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人大问责制度存在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如代表在闭会期间无法提出问责动议,人大不能直接质询官员,人大问责事由不明确,质询权、特定问题调查权、撤职权和罢免权的运行程序不完善,等等。要强化人大问责,目前较为可行且应首先着手的是完善人大问责的制度。我们应该借鉴西方议会监督和问责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创新和完善人大问责的各项制度。在问责主体上,要赋予代表提出问责动议的权力,充分发挥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在问责对象上,要把“选任制公务员”明确作为问责的对象,增强问责的针对性和对抗性。在问责事由上,可以采取列举的方式进行规范,为人大问责的实施提供指引。在问责程序上,要对问�

关 键 词: 人民代表大会 问责制度 法律监督

领  域: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政治法律—法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吴火华
作者 杨君
作者 李晓秋
作者 杜国强
作者 王丹舟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律系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机构 人权研究中心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邹平学
作者 汪永成
作者 李薇薇
作者 魏红英
作者 姜铁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