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环珠江口西岸沙丘遗址的文化生态研究

导  师: 郭立新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环珠江口西岸地区发现了不少史前文化遗址,其中重要的沙丘遗址若10处。本文先对这些重要的沙丘遗址进行类型学分期,然后参照相关的测年数据,对遗址进行年代判断。第一期遗存在距今6400-6000年,以彩陶圈足盘为特点。第二期遗存在距今5500-5000年间,彩陶器少见。第三期遗存在距今5000-4500年间,盛行陶器座和支脚,开始出现环玦饰物制作遗存。第四期遗存在距今4500-3500年或更晚,陶器风格与第三期相似,后段已进入青铜时代。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气候和海平面发生了多次的变迁。距今7500-6500年海进发生,本区大部分陆地被淹没。距今6500-5500年,气温下降,发生海退,沙丘、沙堤出露并成为良好的聚落址。距今5500-5000年发生海侵,前期的沙丘、沙堤遗址被淹没,但因应海平面的变化,人类选择了山前坡积地作聚落址。距今5000-4500年发生了海退,沙丘聚落址再次成为人类活动点。距今4500-4000年,海平面波动地上升,但由于沙堤经过加积和前伸,海平面变化对环珠江口地区的史前文化分布点的影响相对地减少。  本区史前的生计模式主要为“为使用而生产”的渔猎采集和“为交换而生产”的环玦制作两类。本文就宝镜湾出土的渔具,参考近现代渔捞作业的调查记录以及邻近地区史前渔捞活动的研究成果,推测本区自距今6400年以来渔捞活动的作业模式可能存在网捕、钓鱼和刺捕等方法。环玦制作则是以“家户作坊”模式进行,生产环、玦饰物,以作交换之用。  由此,本区自距今6400-3500年的文化,从聚落点选择、聚落分布,到生业模式,及至交流圈的形成,都与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 键 词: 沙丘遗址 环境变迁 历史文化 生态文明

领  域: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地理—历史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张永贞
作者 陈德好
作者 陈征宇
作者 安治民
作者 郑秋明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黄阳兴
作者 张小兰
作者 叶杨
作者 杨荣昌
作者 容达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