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古汉语虚词叠加形式历时演变研究

导  师: 肾贤彬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通过运用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对汉语史上常见的虚词叠加形式进行历时演变研究,并总结叠加产生、发展的规律和动因,这对于明确叠加的性质以及丰富词汇化语法化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章对叠加、重叠、同义连用等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叠加是指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或格式重叠使用的现象。为了使研究细化,只研究可以双向羡余的虚词叠加形式。  在明确了叠加的性质后,根据叠加成分所处的句法层次,可分为词和短语层面的叠加以及句子层面的叠加两类。  在词和短语层面,主要对古汉语中常见的时间副词、总括范围副词和假设连词的叠加连用进行了分析。其中“若果、如果”的语法化及其演变机制是一个重要研究成果。而单用于假设语境中的“果、诚、必、其”还不能看作假设连词,只能看作关联副词,则是文章的一个重要论点。  在句子层面,叠加式判断句是从汉语本身发展来的,与梵语或蒙古语并无直接来源关系。而表原因的“因X上”等则是受蒙古语影响而产生的蒙汉叠加句式。汉语史上,假设助词先后经历了“者、时、後、呵、呢、的话”等形式,与假设连词的同现,不仅可以明确其假设助词的性质,还具有一定的语用表达效果。而约量副词与表约量的助词“上下、左右、前后”叠加使用的特点,主要取决于其中后置约量助词的特点。  在叠加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上,双音化是词和短语层面叠加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句子层面前后置词的叠加是汉语固有的类型特征。语言的羡余性则是叠加产生的重要理据。同质兼并机制对部分只能单向羡余的叠加形式的语义发展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 键 词: 古汉语 虚词 叠加形式 历时演变

领  域: [语言文字—汉语]

相关作者

作者 林春香
作者 邹德雄
作者 李素玲
作者 冯亚丽
作者 颜晓庆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
机构 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