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刘绍瑾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摘 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首次将“实践”范畴引入美学研究,成为中国“实践美学”学派的开创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李泽厚构建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提出“自然的人化”、“积淀说”等一系列范畴和概念,引发第二次美学大讨论。近二十年来,寓居美国的李泽厚在特定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下,再一次提出历史本体论、情本体、巫史传统、儒家四期说等重要命题,继续着对美学历程的探索,并由于理论根源、自我原因以及美学思想发展内外张力的影响,出现了思想的转变和重心的转移。 本文在对李泽厚前期美学思想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观照其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剖析转变之成因。同时,将李泽厚作为成名于国内后寓居国外执教的海外华人学者群体的代表与古代文论家王文生、“台湾新儒家”徐复观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视野下探讨李氏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意义,肯定其对中国美学建构的重要贡献,同时批判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领 域: [哲学宗教—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