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研究

导  师: 陈伟军

学科专业: E03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摘  要: 经历了前些年“杭州飙车案”、“浙江温州钱会云案”、“邓玉娇案”等冲突、憎恨和对立的局势后,网络舆论开始发挥出情绪压力阀之外的作用。互联网作为新型社会运动的动员资源,发挥出越来越瞩目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网民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参与网络集群行为。  本文以网络集群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编码表,从7个方面81个变量来考察网络群体性事件,通过对2014年发生的85起有影响力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梳理,确立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三大属性:事件属性、传播属性和动员属性;12个因子:事件诱因、事件指向、回应态度、回应渠道、首发媒体类型、首发内容倾向、媒体参与、媒体互动、事件诉求、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舆论形态、社会结构。笔者认为,在普通的网络事件中,这11个因子通过一定形式的组合使得网络事件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而当一起普通的网络事件具备某些组合形式,网络群体性事件便会爆发。  最后,笔者得出研究结论并且提出政府的防控建议,认为相较于事件本身的属性以及网络平台的传播属性,动员属性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中起到更加重要的影响,而在动员属性中,一些指向事件解决的信息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当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样态,涉及公民生存空间的事件更容易造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此外,涉及亚文化群体的群体性事件也不容忽视;传播属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塑造的作用,传统媒体通过介入网络事件促成舆论的迅速集中;媒体人、微博大V和事件亲历者作为意见领袖,由于掌握着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手中稀缺的政治资源和第一手信息,他们的参与能够触发网络群体性事件。针对这类事件,政府管理者应该建立起有效的舆情监测机�

关 键 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 生成机制 传播属性 政府防控 舆情监测

领  域: [文化科学—传播学]

相关作者

作者 肖冠乔
作者 游艳玲
作者 罗繁明
作者 罗繁明
作者 孙姣姣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孙海峰
作者 黄春平
作者 王璐
作者 于晓峰
作者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