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刘昭瑞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本文以学界较少涉及的真武图像为选题,以稀见的明代道教美术资料《真武灵应图册》为基础,广泛收集历代单幅和系列真武图像资料,运用艺术史中的图像学、文献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历代真武图像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第一次较全面地整理出了从玄武到真武大帝的图像学系谱,即:秦汉玄武→魏晋南北朝玄武→隋唐玄武→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神真武→天帝图真武。提出了由玄武到真武大帝的图像变化也许受到佛教莲华化生思想影响的新观点,将宋元明真武图像变化归纳为“一线多元”格局,并以田野调查所发现的稀见武当山现存北宋真武铜像为例证提出:在北宋初年真武已完成了人格化的观点,以回应学界流行的南宋时真武才完成了人格化的观点。 文章通过对历代真武灵应故事的分析,认为民间信仰是文化创造的产物,历代流传的灵应故事正是这种文化创造过程极好的印记。从真武神的塑造过程可以看出,灵应故事的塑造是民间信仰神塑造极其重要的一个手段,这种塑造过程在民间信仰、甚而整个宗教信仰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通过对历代真武系列图像的“跨图像比较”后发现,所有真武系列图像都隐含着“走向神圣(由俗到圣),人神感应”的宗教象征意义,俗和圣之间的分界点,有的以仪式来区分,如《真武灵应图册》;有的通过服饰的变化来区分,如河北蔚县北极宫真武系列壁画;有的以引入科仪画像来区分,如明版《武当嘉庆图》本《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部分。它们的图像排序都隐含着“道士经过艰苦修炼,最后得道成仙,感应社会”这一道士最理想的修道追求。真武大帝的成长历程正好为这种追求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本论文运用了不少新的�
领 域: [哲学宗教—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