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认知视角下《人民日报》社论(1966-1971)的批评语篇分析

导  师: 蓝纯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  要: 本文以文革前期(1966-1971)的《人民日报》社论为研究对象,以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为基本理论框架,同时借鉴认知语言学的语篇世界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识解活动理论,考察社论在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的语言特征及其认知功效,阐释社论如何引导读者建构既定的语篇世界,进而控制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通过对1966-1971年间122篇《人民日报》社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发现:在词汇层面,文革社论中的高频实词限定了语篇世界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元范畴的构成、性状和相互关系,将语篇世界虚构为两个对立阵营相互斗争的巨大战场,以强化读者的阶级斗争意识。在句法层面,社论一方面通过祈使句的密集使用来建构态度性亚世界,并以之作为语篇世界发展的方向,迫使读者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政治实践;另一方面又通过大量的引述句来建构认识性亚世界,用于限定和管束语篇世界的构成,迫使读者的视角和领袖的视角保持绝对一致,造就“以领袖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在语篇层面,社论通过“开篇—中段—结论”的结构,传递“虽然形势大好,但是社会危机仍存,因此必须继续革命”的基本逻辑,赋予了语篇世界“发展与危机并存”的矛盾特性,向读者灌输阶级斗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中大量出现的事件结构空间隐喻将空间结构关系投射到语篇世界,限定语篇世界中各个概念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这样一个通过反复强化建立起来的语篇世界及其认知结构驱使读者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划分现实世界,同时强化了读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和权威意识,释放了破坏攻击欲望,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失序。 通过对文革前期《人民日报》社论的分析,本研究希望解释文革语篇与文革思维和政治

关 键 词: 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 社论 批评语篇分析 认知语言学 语篇世界

领  域: [语言文字—汉语] [文化科学—新闻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廖迅乔
作者 柯晓玲
作者 黄河渊
作者 王丽卓
作者 杨方应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黄春平
作者 王璐
作者 于晓峰
作者 王婷
作者 袁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