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浅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典型变异——以郭沫若、郁达夫的创作为例

导  师: 曾繁亭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南大学

摘  要: 众所周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从来就不是中国本土的文艺思潮,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经历了种种变异,并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等人身上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   本文首先从浪漫主义的定义入手,探究浪漫主义的普遍性内涵。一般来说,欧洲19世纪原生的浪漫主义包含了一种传奇、复古、回到中世纪的宗教情绪,以及对古典时期理性主义的破坏。但由于这种思潮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概念上,“浪漫主义”这个词并不能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内涵。   那么,在20世纪初动荡的中国,浪漫主义几乎不可能维持它本来的面貌。在对浪漫主义的译介过程中,中国学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对浪漫主义抱以不同的理论期待。   在具体的创作中,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代表——郭沫若和郁达夫就有着两种不同倾向的创作态度:一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写实化与功利化;二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保守化与唯美化。   首先,郭沫若将主情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打破了浪漫主义逃避工业文明这一倾向;其次,郭沫若用中国传统文化与泛神论结合的方式,打破了西方浪漫主义中单一的天主教崇拜;在郭沫若后期的创作思想变动中,他将浪漫主义赋予了一种新的政治功利性,至此,浪漫主义已然抹去了与现实主义的界限,成为一种新的浪漫写实主义。   郁达夫的创作则代表了另外一种倾向:用自然主义的视角和卢梭式的自我剖析去表达一种自然化的情感。这种带有鲜明唯美主义倾向的文艺观,使郁达夫的浪漫主义创作走向内心,走向自我,走向保守。   总而言之,浪漫主义在当时中国复杂的文化与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变异,以及其中的原因与教训仍待后人�

关 键 词: 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 中国传播 郭沫若 郁达夫 政治功利性 唯美主义倾向

领  域: [文学—文学理论]

相关作者

作者 管季
作者 萧今
作者 李红霞
作者 王洪琛
作者 吴学平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