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庄子》之“孔子”形象研究

导  师: 颜世安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

摘  要: 《庄子》一书不仅思想深邃幽邈、发人深省,其表现形式更是绚烂多彩、奇特超拔。诗意地说、思辨地说、逻辑地说在其哲学中彼此交融,形成“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特点。占全书十之九的寓言,不再是表达思想的一个环节,而是思想的直接载体,承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重使命。寓言中最具表现力、推动寓言情节不断发展的关键力量--典型形象,因而成为理解《庄子》思想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众多形象中,“孔子”备受青睐,不仅频频出现在寓言中,且形象饱满鲜活、丰富多彩,对《庄子》思想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整体上说,《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可分为两类:一,被寓言作者嘲讽和批评的孔子形象;二,作为道家代言人的“孔子”形象。但此二类“孔子”形象在《庄子》内、外、杂篇又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本文分别以《庄子》内篇和外、杂篇为两个基本研究单位,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予以系统、详尽地分析,以期通过探讨“孔子”形象进一步分析庄子思想的特点、理清庄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对现实与人生的彻底绝望、对人类痛苦的深刻反思,使庄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隐士的游世思想以及心灵转化的精神追求。这两者均表现为与现实的彻底疏离。所谓彻底疏离,不仅是对现实观念与制度的抨击和破坏,它更多的表现为一切都无所谓的不认真。这一态度一方面使庄子具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襟,其理论不是针对某个人或人间世的某种理论,而是针对固有世界中的秩序意识,以“人”和整个人间世为对象,而与人间世中任何具体事务无涉。所以,内篇对孔子批评的态度相当温和。另一方面因为庄子思想那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也使其阐述行为面临一种言说困境,�

领  域: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相关作者

作者 李灵玢
作者 高庆荣
作者 郭德茂
作者 张文渊
作者 林光华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高丽敏
作者 高予远
作者 赵艺竹
作者 刘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