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中文歧义词的语音、语义饱和效应研究

导  师: 陈俊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词汇识别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长时间注视、或重复书写、或重复出声阅读某一词汇,会导致该词汇的意义短暂性缺失,这一现象称之为语义饱和。鉴于以往关于语义饱和的研究大多数采用英语为实验材料,研究结论也大不相同。汉字是不同于英文的表意文字,与英文有着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汉字中是否也存在饱和效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语义饱和发生的心理机制。  本研究选择中文同音歧义词和同形歧义词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中文词汇语音加工任务中是否有语音饱和效应,以及语义加工任务中是否有语义饱和效应。实验一主要研究同音歧义词中的饱和效应,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a采用跨通道启动范式,以听觉形式呈现启动刺激,视觉的形式呈现目标刺激。结果发现同音歧义词的语音判断任务中出现语音饱和效应。实验1b采用同样的启动范式,发现同音歧义词的语义判断任务中出现了语义饱和效应。结果表明,中文歧义词的语音加工水平上有语音饱和效应,语义信息加工前的语音饱和可能是影响语义饱和的重要因素。实验二主要研究同形歧义词中的语义饱和效应,包括两个实验。实验2a,采用视觉的形式呈现同形歧义词作为启动刺激,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作为目标刺激。语义判断任务中发现有语义饱和效应。实验2b主要研究同形歧义词不同意义作为启动刺激时,同形歧义词的语义加工有何特点。结果发现主要意义作为启动刺激时,促进了被试对目标词对的反应;次要意义作为启动刺激时,抑制了被试对目标词对的反应。实验1和实验2同时发现,偏向型歧义词的主要意义与次要意义之间存在交互抑制作用,先通达的意义会对稍后通达的意义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

关 键 词: 汉语歧义词 语音识别 语义饱和效应 心理机制

领  域: [语言文字—汉语]

相关作者

作者 孙倩
作者 孙东霞
作者 郝红艳
作者 曹国安
作者 吴芳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