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互文性研究

导  师: 宫齐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摘  要: “互文性”概念由法国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1966年首次提出,指的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引用、模仿和暗示等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互文性活动,翻译过程包含了三个层面的互文关系:源文本和源语的互文、源文本和译文本的互文、以及译文和译入语的互文。从这一角度看,翻译质量的评判标准是译者对以上三种互文关系的理解与转换。译者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源语语言文化知识来识别源文本中各层次的互文性符号,理解作者利用这些符号所传达的意图,并利用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知识来转换这些关系,最终形成译文。  本文系统分析了《傲慢与偏见》及其两个中译本之间的三层互文关系,并检验了两位译者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和转换,指出译本的可取之处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存在三个层次的互文关系:《傲慢与偏见》和自身语言系统的互文体现在社会语境层面,对于人物性格塑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傲慢与偏见》和两个译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具体可以分为主动性互文和被动性互文;孙译本和王译本和汉语语言系统的互文体现出汉语词义的历时性演变。2、孙致礼识别出原文中的主动和被动性的互文性符号,更充分运用了添加注释的手段来重现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弥补了王科一的疏忽和遗漏,比王科一译本更准确地体现了原文和语言文化系统的互文关系;王科一和孙致礼和汉语语言系统的互文关系,使两译本语言体现了历时性特征。

关 键 词: 英国小说 傲慢与偏见 英汉翻译 互文性分析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吴佳
作者 王屹
作者 翁媛媛
作者 刘珊
作者 尹腾连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