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南海的形成与消亡:南海及其周缘新生代火成岩之地球化学限定

导  师: 闫义; 黄奇瑜(Chi-Yue Huang)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摘  要: 南海的形成是新生代华南大陆边缘最为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南海深部计划”的实施证实南海于33-15 Ma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渐次打开。然而,南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包括(1)早新生代华南大陆边缘弧后扩张模式;(2)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构造挤出模式;(3)古南海南向俯冲的板片拖曳模式;和(4)海南地幔柱模式。另外,地震层析成像揭示南海的原始范围从现今马尼拉海沟向东可延伸400-500 km,但是对南海初始俯冲时间和俯冲机制的限制较少。本博士学位论文选取南海中新世洋壳岩石样品、南海弧-陆碰撞造山带(台湾岛和菲律宾民都洛岛)蛇绿岩和增生楔火成岩砾石为研究对象,开展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已有的南海及周缘新生代火成岩地球化学数据和结果,综合限定华南大陆边缘张裂、南海扩张及俯冲消亡的岩浆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IODP349航次获得南海中中新世MORB洋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南海西南次海盆MORB较东部次海盆MORB富集不相容元素而亏损同位素,指示南海中新世海底扩张的地幔源区存在显著的成分不均一性。黄岩海山链晚中新世海山玄武岩样品,在不相容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上明显较海南晚新生代溢流玄武岩(海南地幔柱之产物)亏损,但较南海中中新世MORB样品富集,为地幔柱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MORB地幔稀释的结果。南海不同海盆MORB之间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及其地幔成分不均一性可归因于海南地幔柱物质在输送到洋中脊过程中先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不相容元素萃取,之后又不同比例地与亏损MORB地幔(DMM)混合。台湾利吉蛇绿岩(东台湾蛇绿岩)所代表的海洋岩石圈形成于17 Ma,其基性岩富集Rb-Ba-Pb-Sr等流体活动元素、具明显的Nb-Ti负异常和亏损的Nd同位素组成(εNd=9.9-12.7),明显区别于南海中中新世MO

关 键 词: 南海 东台湾蛇绿岩 垦丁混杂岩 蛇绿岩 海南地幔柱 古南海 弧前扩张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王秀丽
作者 裴家庆
作者 刘文立
作者 陈冰倩
作者 蔡培锴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机构 广州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