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血红密孔菌回收金纳米颗粒方法与原理及产物应用研究

导  师: 朱能武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

摘  要: 贵金属资源是当今社会日益紧缺的重要资源,因其具有众多优异性能而在现代工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现代工业生命的维他命”,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传感器、生物医学、金银首饰等领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富含贵金属的废弃物,从这些废弃物中有效回收贵金属是环境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热点。传统的金属资源回收方法如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能耗大,成本高,且会带来次生环境污染。微生物回收法操作简单且环境友好,有些微生物可将回收的贵金属转化成贵金属纳米颗粒,有利于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在贵金属资源回收领域备受关注。本课题提出利用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回收贵金属金获得金纳米颗粒(AuNPs),并将AuNPs用于催化应用的研究思路,首先建立P.sanguineus回收AuNPs的方法,其次探讨P.sanguineus回收金过程中的吸附行为和机理,随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微生物菌体表面修饰增加菌体表面有效官能团的含量从而强化回收过程,最后考察回收的AuNPs在对硝基苯胺(p-Nitroaniline,p-NA)降解过程中的催化性能和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P.sanguineus细胞内含物(IPE)和菌体在不添加外源电子供体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回收溶液中的金离子,并获得高结晶度AuNPs。序批式实验结果表明,IPE添加量、初始金离子浓度、溶液pH、菌体投加量显著影响金离子的回收率和产物AuNPs的形貌与粒径分布。随着IPE添加量或菌体投加量的增加,金离子的回收率增加,获得的AuNPs粒径减小且分布更均匀。初始金离子浓度越大,金离子回收率越低,获得的AuNPs粒径越大。提高溶液pH值有利于获得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较小的AuNPs,但不利于金离子的回收。比较IPE和菌体对金离子的回收效果,发现在相同条件下,菌体对�

关 键 词: 生物回收 金纳米颗粒 血红密孔菌 过程强化 催化应用 对硝基苯胺 氧还原反应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蔡晓莹
作者 刁燕
作者 崔陈元
作者 阳小栋
作者 付豪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广东培正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