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阈下抑郁大学生的自我表征及自我差异——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导  师: 卢宁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深圳大学

摘  要: 目的:阈下抑郁是指持续两周以上的每天大多数时候存在2种以上的抑郁症的症状,并伴随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失调,但是却达不到DSM-Ⅳ(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基于自我参照加工范式,研究阈下抑郁大学生和健康大学生现实-理想自我表征的加工偏向和自我差异;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分析相关ERP成分,以期探索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心理病理机制。方法:首先,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广东省某高校1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筛查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和无抑郁的大学生;然后,在1-2周内运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临床定式访谈(SCID)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进一步筛查出符合标准的阈下抑郁(SD)组大学生和健康对照(HC)组大学生;最后,邀请符合标准的阈下抑郁组32人,健康对照组30人,一共62名大学生参加正式实验。正式实验基于自我参照加工范式,选用正性形容词和负性形容词两种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在不同的自我条件(现实自我、理想自我)下分别判断这些词语是否符合对应的自我并尽快做出按键反应。采用2(自我类型:现实自我,理想自我)×2(词语效价:正性词,负性词)×2(组别:阈下抑郁组,健康对照组)的混合设计,实验结束后,分别对行为学数据和脑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所有被试的行为数据都被纳入分析,对其各条件下的反应时和反应偏向(即:认可偏向/自我表征偏向)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被试各条件下的认知加工情况以及自我表征和现实-理想自我差异。(2)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纳入脑电数据分析的有效被试为51人,其中阈下抑郁组25人,健康对照组26人,统计分析了两组被试在词语刺激呈现阶段的P2和LPC脑电成分,以及判断反应阶段(自我条件呈现时)的N1和LPC成分。结果:(1)对行为学数据的分析发现:(1)在反应时上,健康对照组被试

关 键 词: 阈下抑郁 自我表征 自我差异 事件相关电位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杨长华
作者 翁国健
作者 宁志军
作者 吴少波
作者 胡鹏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机构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