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中国2017版CDSS诊断的不同种类疾病DIC的差异性分析及在基层医院应用评价

导  师: 孙竞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南方医科大学

摘  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多种基础疾病可引起的以微血管内皮系统受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广泛微血管血栓形成,继发纤溶亢进,导致出血及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发生DIC的不同基础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各种检测指标的变化复杂多样,难以仅凭单一的临床表现或单一的实验室指标做出诊断,使得DIC的诊断需要丰富经验和实验室条件。国内继1986年提出DIC诊断标准以来,历经多次修改中国专家共识,但由于一些标准存在不能精准量化的缺陷,造成DIC诊断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近年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采取积分量化的方式诊断DIC会更加科学准确和规范。国外先后制定了多个DIC诊断积分系统标准,主要有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制定的标准,日本1983年卫生福利部(JMHW)标准,及2005年日本急诊医学学会提出的JAAM评分标准,但这些标准各有优劣,学术界仍在努力于这方面的探索研究。2017年中国专家再次对原DIC诊断标准修定(我们课题专家参与),制定了基于国人数据和符合国情的2017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该2017版CDSS效能经国内18家大型医院1076例疑诊病例的多中心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评价研究,证实其在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预后方面优于ISTH、JMHW和JAAM的优势。但尚未有2017版CDSS在基层医院应用的临床评价;也尚无不同种类基础疾病(如血液肿瘤、实体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等)合并DIC在应用2017版CDSS诊断差异性的临床观察分析。  目的:对2017版CDSS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做出临床评价;应用2017版CDSS诊断和比较不同种类基础疾病(血液肿瘤、实体肿瘤和非肿瘤疾病)DIC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及特点。  方法:通过检索查阅电子病历系统

关 键 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指标

相关作者

作者 尹虹
作者 黄静
作者 罗冰
作者 梁剑波
作者 高一飞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机构 广州体育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