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当代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探究

导  师: 龚维敏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深圳大学

摘  要: 2017年初,国家教育部实施高校教学改革,我国对大学建设提出了“双一流”的国家战略标准,为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了让大学生拥有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海纳百川的教学氛围,应该提倡跨学科交流的模式,从本质上让大学成为一个开放交融的理想场所。教学方式由“填鸭式”逐步转变为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高校校园建筑顺应发展趋势,将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作为校园“起居室”,承担着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职能,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不仅仅代表着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同时也成为向社会输送新型人才的“孵化室”。因此,学生活动中心在当代高校中的地位较90年代,受到更多的重视,逐渐发展为与图书馆、教学楼同等重要的地位的校园建筑。但我国对此类建筑设计的起步晚,基础差,设计缺少渗透空间,不够人性化,导致活动中心凝聚力低。对使用主体的关注度不足,未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未提供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空间,导致空间活力不足。传统活动中心在空间功能上设置较为单一,较少关注学生交往空间的营造。随着信息化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引导,当代高校活动中心设计强调使用功能与学习生活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营造多层次的共享交往空间,配备种类齐全的功能用房,设计活跃的、开放的室内外空间,能够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学习、活动、办公的场所,更需要创造精神环境,它有义务和责任展示学校的核心文化和所处地区的地域文化。同时,校园内拥有多样的学科,多样的集体,多样的思想,跨领域跨学科交流成为当下的大趋势,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的重要性也愈发被看重,,当代高校活动中心的设�

关 键 词: 交往空间 复合化设计 校园生活方式 学生行为模式 学习共同体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叶欣欣
作者 郑继海
作者 李启欣
作者 周如川
作者 刘云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机构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