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JAK/STAT转导系统的影响

导  师: 唐纯志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  要: 文献研究概述:中西医对CAG的病因病机认识已日臻成熟。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枢机壅滞,从而内生诸邪,进一步损害脾胃,形成恶性循环。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现代医学认为Hp感染、十二指肠液返流及其他致病因素均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化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从而发为本病,表现出临床症状。中西医对CAG的治疗已日臻完善。中药主要从虚论治、从瘀论治、从湿论治、从滞论治、从毒论治;并结合辨证分型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针对病因、针对症状、防止癌变三方面治疗,但能否逆转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尚无定论。目前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针刺或埋线均可有效治疗CAG,数据挖掘结果显示:针灸治疗CAG以胃经、膀胱经、任脉、脾经为主,注重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八脉交会穴的运用,最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脾俞等。实验研究背景: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多集中在调节生长因子表达、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增加内源性保护因子和清除自由基等方面,而这些因子中大多数为JAK/STAT传导通路的下游因子,并接受JAK/STAT传导通路的调节。白介素、干扰素等多为炎症介质,在CAG时高表达,而这些因子亦为JAK/STAT转导系统的上游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是公认的连接炎症因子与肿瘤的桥梁,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持续激活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并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经临床研究亦证实,胃癌组织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表达增加,目前大量资料表明,在胃肠道肿瘤疾病中JAK-STAT转导通路通常被广泛激活。CAG时炎症因子高表达,胃癌组织中也存在炎症因子高表达,CAG为胃癌前状态,且有向胃癌演化的趋势,因此JAK/STAT转导通路可能是连接两者的共同作用途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我们课题组推测,在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胃黏膜不断恶化的过程中,JAK/STAT转导系统的激活起了重要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科学假设:慢性萎缩性胃炎时JAK/STAT通路被异常激活,而穴位埋线调节JAK/STAT炎症转导通路是其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途径之一,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本研究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穴位埋线对CAG模型大鼠JAK2/STAT3通路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以期验证科学假说,阐明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基于JAK/STAT转导系统的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473756),有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本项目研究工作顺利实施。目的: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JAK/STAT转导通路的相关因子IL-1β、IL-6、TNF-α、JAK2、STAT3、CyclinD1、Bcl-2、SOCS-3表达及意义,并观察穴位埋线对上述因子的调节及对JAK-STAT转导通路的影响,并进一步寻找穴位埋线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JAK-STAT转导通路的作用靶点,从而探讨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大鼠自由饮用100μg/ml浓度的MNNG溶液,自17周开始每周随机剖杀2只观察模型复制情况,至第24周模型复制成功,同时随机剖杀2只空白组大鼠以同期对照造模组。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埋线组10只、自然恢复组10只。模型组大鼠造模成功后立即予以剖杀,并采取相关标本以备检,埋线组大鼠予以“足三里”、“中脘”、“脾俞”埋线治疗,每10天1次,共治疗6次,空白组、自然恢复组大鼠予以正常饲养,予以埋线组相同的抓取与固定,不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应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病变情况;应用ELISA法观察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大鼠胃粘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D1、Bcl-2、SOCS-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STATA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如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反之,则采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Dunns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大鼠自由饮用100μg/ml的MNNG溶液24周后,经病理观察证实造模成功,造模过程中,死亡3只大鼠。2.各组大鼠胃黏膜光镜下病理观察:空白组:胃粘膜结构清晰,胃腺丰富,未见明显异常;埋线组:3个标本胃腺上皮细胞变性,2个标本胞浆淡染,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标本各1个。模型组:胃腺变性坏死、半数标本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水肿,2个标本有胃黏膜瘀血情况。自然恢复组:胃腺变性坏死,3个标本发生肠上皮化生,半数以上标本存在瘀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水肿等病变。治疗过程中,自然恢复组死亡大鼠1只,解剖后腹部可见巨大包块,后经病理证实为腺癌。3.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大鼠血清IL-1β表达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大鼠大鼠胃黏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大鼠胃粘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D1、Bcl-2蛋白表达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大鼠胃粘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D1、Bcl-2表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大鼠胃粘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D1、Bcl-2表达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各组胃黏膜大鼠SOCS3蛋白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大鼠胃黏膜组织SOCS3表达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大鼠胃黏膜组织SOCS-3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自然恢复组胃黏膜组织SOCS-3表达水平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100μg/ml的MNNG溶液浓度为安全有效浓度,用于CAG的模型复制,成模率高,大鼠死亡率低,且出现肠化、不典型增生、癌变的概率相对较低。2.由MNNG诱导的CAG模型大鼠,在消除MNNG致病因素后,在短期内自然恢复的可能性较小,甚至有所恶化。这也与MNNG的饮用浓度、饮用方式、饮用时间相关,具体情况还需更多实验研究去证实。3.由MNNG诱导的大鼠CAG发生时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升高,JAK2、STAT3磷酸化水平活跃,JAK/STAT转导系统激活,下游因子Bcl-2、cyclinD1的表达水平升高。4.穴位埋线能提高SOCS3的表达,抑制JAK2/STAT3异常激活,下调了下游因子Bcl-2、cyclinD1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胃黏膜保护作用。5.综上所述,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可能与提高SOCS3的表达,抑制JAK2/STAT3异常激活,降低了STAT3的磷酸化水平,影响了其进入细胞核内与DNA结合,调控靶基因转录的过程,从而下调了下游因子Bcl-2、cyclinD1的表达水平有关,即通路调节SOCS3/JAK2/STAT3/Bcl-2、cyclinD1通路而发挥抗胃黏膜损伤作用。更多还原

关 键 词: [4615742]慢性萎缩性胃炎 [729003]穴位埋线 JAK/STAT转导系统 机制研究

分 类 号: [R245.91]

领  域: []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对象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