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序贯缓释VEGF和bFGF的PELA混合微囊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背部缺血皮瓣的实验研究

导  师: 闵少雄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南方医科大学

摘  要: 骨的微血管系统包括皮质血管系统和骨髓毛细血管系统,两者相互吻合形成庞大的血管网络,为局部骨组织带来可溶性因子和循环干/祖细胞,维持骨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再生。临床上由于骨肿瘤切除、创伤、结核病灶清除等常造成大面积骨缺损及伴随的骨骼血管系统的破坏。传统骨填充材料应用于骨科已有数十年历史,其在修复较小尺寸骨缺损时展现出巨大优势,但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常因材料内部缺乏营养物质及氧气等必需成分,导致中心部位坏死区的形成,进而阻碍了正常骨组织修复再生过程。有研究表明,为适应物质扩散,正常组织中毛细血管间最大距离不超过200μm,而在骨组织中,骨细胞迁移仅限于管周100μm的范围内。因此,为实现骨填充材料对大段骨缺损的有效修复,重启骨组织的自我修复再生过程,材料内部必须尽早形成功能性血管网络。  体内血管的生成依赖于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内皮前体细胞通过募集、迁移形成原始毛线血管网。随后,附近周细胞(pericyte)和平滑肌细胞(SMCs)在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下伸出伪足,迁移覆盖于未成熟毛细血管网表面,使未成熟血管网的管壁通透性降低,机械强度增大,进而形成成熟血管网,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血管收紧”作用。在调控靶细胞定向迁徙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人类VEGF存在5种单体,即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9及VEGF206,其中VEGF165促进成血管效应最强。在促进血管形成过程中,与VEGF具有协同效应的另外一种研究较多的因子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据报道,VEGF在血管新生中可以诱导内皮祖细胞(EPCs)定向迁移和增殖,形成原始管状结构,而bFGF可以招募周围SMCs及周细胞,“包装”原始管腔。多种因子的

关 键 词: 大段骨缺损 骨填充材料 内部血管化 混合微囊 序贯缓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部缺血皮瓣 修复效能

领  域: [] []

相关作者

作者 张明慧
作者 连洪泉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