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基于提高角膜前滞留的离子交换眼用纳米混悬剂的研究

导  师: 侯冬枝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药科大学

摘  要: 本研究以青光眼治疗药物倍他洛尔(BH)为模型药物,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和纳米粒制备技术,将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蒙脱石(Mt)镶嵌入表面带有正电荷的壳聚糖纳米粒中,制备得到新型BH离子交换纳米粒给药系统(Mt-BH/CS NPs),以期延长BH的角膜前滞留时间从而进一步改善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从Mt-BH/CS NPs的制备及其冻干工艺、制剂学评价、刺激性、细胞透过性、体外永生化人角膜上皮细胞(iHCEC)模型的角膜前滞留时间、兔眼的在体泪液消除及降眼压药效学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性能的考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离子交换纳米粒作为药用载体在青光眼治疗领域中显示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室改进了壳聚糖与多聚磷酸钠在温和无毒的反应条件下利用离子凝胶法形成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已申请专利),与实验室之前已经获得专利授权的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酸化蒙脱石相结合,成功研制出Mt-BH/CS NPs。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9.99%±0.076%、59.06%±0.56%。体外释放结果显示,BH水溶液在3 h内就已经接近释放完全,不载有Mt的BH/CS NPs能够连续释放达10 h(累积释放量为94.20%)。而加入Mt后,Mt-BH/CS NPs的累积释放量(10 h)为84.94%,显示出显著的缓释性能。Mt-BH/CS NPs的粒径和Zeta分别为503 nm和+30.70 mV,这种较小的纳米级别的粒径具有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增加药物与角膜的接触面积,同时纳米粒表面携带的较多的正电荷能够与角膜表面泪膜中带负电荷的黏蛋白相结合,从而提高药物在眼部的滞留时间,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采用两种刺激性评价方法对研制出的新型纳米载体在眼部的安全性进行考察,分别为鸡胚尿囊膜-台盼蓝染色实验(CAM-TBS)和细胞毒实验(MTT)。两者的实验结果均表明载有BH的纳米混悬液与不含BH的纳米混悬液的刺激性明显�

关 键 词: 青光眼 纳米粒 蒙脱石 刺激性 角膜前滞留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对象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