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马克思关于“中英关系”的理论评价及当代启示

导  师: 姜安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深圳大学

摘  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角色的转变,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已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其中,马克思对于国际关系的理解无疑是支撑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及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试图研究马克思的国际观,以马克思关于其所处时代的“中英关系”的论述为基础,研究其认识国际问题的视角,并总结其历史意义与现实启发,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贡献微薄之力。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本文将马克思关于“中英关系”的论述归纳为三个视角:第一,国际贸易视角。该视角下马克思回顾了中英贸易长期失衡的历史、以及现实条件下受金融危机影响,英国所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在此,代表经济因素的双边贸易变化是中英关系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国际冲突视角。中英冲突是中英贸易失衡的结果,涵盖军事、道德、外交等多个领域,实质上是东方封建农业国家与西方工业资本国家之间的对抗,中英两国则分别是这两者的最突出代表。第三,东西方文明视角。马克思基于“中英关系”首次提出东西方文明相互作用的观点,指出英国的军事和贸易行为加速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而中国的大变革导致中国市场的萎缩,反之损害了英国的贸易,最终作用于英国乃至西方的政治和社会层面。本文提出,马克思研究“中英关系”的历史意义在于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涉及中国的论述大多是基于“中英关系”的框架下完成的,中英关系的发展直接推动着马克思对中国的研究。第二,“中英关系”的分析思路体现了马克思认识国际问题的基本特征:注重经济因素、实践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分析方法,辩证看待国际问题。第三,马克思将国际政治研究上升到“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以深邃广阔的哲学视角看待和思考国际关系,超越了纯技术层面�

关 键 词: 马克思 中英关系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领  域: [] []

相关作者

作者 沈晓鸣
作者 黄勇文
作者 曾荣
作者 余定邦
作者 张永攀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汕头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