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RhoA/ROCK通路的影响

导  师: 庄礼兴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  要: 目的: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进行干预,观察对比各组大鼠的血压、行为学、血清、基因、蛋白等指标,探讨针刺降压及干预RhoA/ROCK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所有大鼠在实验前均适应性饲养1周,将SPF级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每组10只。此外,将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东京种(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只需固定。穴位组、非穴组大鼠固定后,在每天同一时间段进行针刺干预,针刺腧穴均为双侧。穴位组选用“内关”“足三里”“心俞”“脾俞”,非穴组选择上述四穴旁6~8mm的非经非穴点。每次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1次1min,捻转幅度约180°,频率约80次/min。一日1次,连续28d。各组大鼠在实验前、1周后、2周后、3周后、实验结束后均测量尾动脉血压并观察行为学改变,实验结束后截取组织光镜观察主动脉形态变化、电镜观察内皮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清NO、NOS、ET-1、AngⅡ、TNF-α含量,使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分别测定RhoA、Rock1、Rac1、Cdc42、eNOS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实验前,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大鼠血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血压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实验过程中,空白组大鼠血压均保持稳定水平。干预1周后,模型组大鼠血压较前升高,非穴组、穴位组大鼠血压均较前下降。与模型组大鼠血压相比,穴位组大鼠血压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穴组大鼠血压相比,穴位组大鼠血压稍下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周后,模型组大鼠血压继续升高,非穴组大鼠血压较前稍升高,穴位组大鼠血压较前继续下降。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血压相比,穴位组大鼠�

关 键 词: 针刺 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 通路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秦长江
作者 潘嘉良
作者 林选
作者 史微
作者 阳新明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药学院
机构 广州体育学院
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