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基于NS1基因的亚洲型寨卡病毒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B细胞表位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导  师: 赵卫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南方医科大学

摘  要: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RNA病毒,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发热恒河猴体内首次被发现,根据基因型差异,可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虽然ZIKV很早被发现,但由于患者临床症状轻微,仅表现为皮疹、发热、关节疼痛、结膜炎等,因此尚未引起全球关注。直至2015年巴西地区的暴发流行,并逐渐呈现出许多相关联的严重并发症,包括新生儿小头畸形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病毒感染列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建立和完善寨卡病毒早期检测和病原分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首先通过分析亚洲型寨卡病毒全基因组核酸序列特征,用AlleleID7.2软件设计型特异性探针和引物,建立亚洲型寨卡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构建标准曲线,通过特异性实验、敏感性实验以及重复性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随后运用网络服务器及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寨卡病毒NS1蛋白B细胞表位进行系统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蛋白质抗原理化性质、跨膜区及信号肽预测、二级结构、疏水性、抗原性、灵活性、表面可及性等多参数预测,筛选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  荧光定量PCR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特异性良好,对非洲型寨卡病毒、1-4型登革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核酸检测无交叉反应;成功构建了标准曲线,其中相关系数R2=1,扩增效率Eff为102%;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最低病毒检测量可达3.415copies/μL;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各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所选方法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同时,通过多软件、多参数验证,最终从五条初筛的抗原表位多肽中确定两条最佳的B细胞抗原表位多肽,分别位于第253-266位(HNTREGYRTQMKGP)、第333-345位(MEIRPR

关 键 词: 寨卡病毒 亚洲谱系 荧光定量 检测 细胞表位 生物信息学 基因

领  域: [] []

相关作者

作者 蔡林海
作者 时汶
作者 周孜正
作者 康佑发
作者 蒋风采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