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刺络放血疗法学术史研究

导  师: 曾召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  要: 目的:本着溯本求源的精神,梳理刺络放血疗法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主要贡献,探究《黄帝内经》《针灸大成》《儒门事亲》等古代文献及近现代期刊、专著中关于该疗法的理论基础,总结出较为详细、有条理的理论和临床规范,并论述藏医、蒙医的放血特点,为医者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方法:古代文献检索方法以刺络、放血、针灸、拔罐、菀陈则除之为检索关键词查找相关文献,检索的数据库重点为《中华医典》,另外包括瀚堂典藏、雕龙、淘中医。现代文献检索方法同样以刺络、放血、针灸、拔罐、菀陈则除之为检索关键词查找相关文献,检索数据库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Wanfang)。成果:1.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刺络放血疗法学术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春秋之前,该阶段可称之为萌芽期,虽然当时经络理论并未形成,但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人们总结出了不同疾病的治疗规律。2)战国至唐朝末年,该阶段可称之为理论形成发展和实践积累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冶金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针具的制作也日趋精致,在砭石的基础上制造出金属针具,《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成形,之后诸多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3)宋金元时代,该阶段可称之为理论升华和临床经验总结期,这一时期的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自己的观点,使得该疗法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医者当属“金元四大家”。4)明清及近代,该阶段可称之为成熟和创新期,有关刺络放血法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针灸大成》,另外随着医家对瘟毒疫疠疾病治疗经验的积累,大大扩展了放血法的适应症范围,理论也更加丰富。2.藏医与蒙医的论述:藏医学认为人体原有的血液等物质由于种种因素出现紊乱,造成代谢失衡,诸多疾病由此而生,机体运化精微的功能下降,血液无法得到营养供给而产生恶血,恶血集聚于血管,进一步造成循环障碍,皮肤腠理得不到新血滋养而形成组织炎症、血肿甚至腐败溃烂,放血疗法可以利用放血工具来割破相应脉管和病灶,排出恶血,祛瘀生新,疾病自然消除;蒙医学认为饮食物进入体内后,被分解为精华与糟粕两部分,精华部分通过专门的精脉输送至肝脏,在肝脏内协日(音译)的综合作用下成熟生成血液,血液在肝脏内继续分解,生成更加细微的精华和糟粕,糟粕部分转化为胆汁,也就是协日,贮藏于胆囊内,胆汁再一次分解出精华部分和糟粕部分,其精华部分用来滋润濡养“协日乌苏”(音译),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组织液,糟粕部分则进入肠道内,主要作用是促进消化,血液是协日的主要载体,它在心脏和普行赫依(音译)的作用下,通过蒙医学所讲的八大隐脉和联系四肢的十六根大显脉,把所生成的各种精华部分输送至全身各处,同时把糟粕部分运送至特定的分解场所,血液、协日、协日乌苏三者导致的热性疾病,会引起血液过盛,血容量升高,发展为黑脉病变,气血运行受阻,精华糟粕不分,滋生恶血,败坏五脏六腑,引发疾病。藏医放血法的操作更为复杂,放血时机也颇为讲究,其理论基础与现代医学生理病理较为接近,而蒙医放血法的理论更具特色,“三根”“七素”学说与藏医学以及中医学有很大不同,对血液的生成运行有独到的见解。但是蒙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又与中医学中的阴阳关系相似,它同样强调阴阳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且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藏医学理论中所没有的。结论:此次研究揭示了《内经》在刺络放血疗法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对于该疗法的作用机理、处方原则、适应病症、工具演化、具体操作、施术部位、刺络指征、出血量标准、注意事项、禁忌症以及意外情况的处理仍需以《内经》为主要参考。本文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刺络放血疗法学术史,规范了临床操作流程,同时,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藏医学与蒙医学的放血疗法各具特色,大大丰富了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也为临床工作者运用该疗法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更多还原

关 键 词: [9220112]刺络 [6679791]放血 针灸 [7351620]拔罐 [3688880]菀陈则除之

分 类 号: [R245]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左鹏军
作者 刘小妮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