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技术恐惧与文化模因:邻避行动中的污名化传播机制研究

导  师: 汤景泰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邻避行动不断,而其核心机制源于技术的污名化。在“风险文化”理论的关照下,本文以经典污名化理论为指导,借助于既有案例研究,通过对相关典型案例资料进行定性比较分析,从而探索出“技术污名化”过程中的各意义生产要素,并就此提出“技术污名化的六维渐进传播模型”。这一模型以传播为元过程,推动利益相关者在历次事件中完成了从“个体健康”到“社会安全”的认知衍化,并且推动着群体行为由线上的转发围观,逐步演化成为线下的游行示威,而其核心要素则与社会文化中既有的“技术恐惧”反复互构,并由此演化成反技术的文化模因,使得同一模式在历次事件中被不断招募、丰富和强化。  具体而言,本文统计了过去10年中最经常被研究的12起邻避行动,总结出以下三种主流范式: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的“政治学”范式,关注制度建设;以“社会风险放大框架”理论为基础的“传播学”范式,强调多元对话;以“抗争政治”理论为基础的“历史学”范式,阐释抗争正义。而后,本研究发现反PX、反核、反钼铜等邻避行动在规模、暴力程度及其反复性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有关上述共性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在“风险文化”理论的烛照下,尝试揭示出上述行动的意义建构机制。主要问题包括:意义建构过程究竟包含哪些关键环节与要素?各要素构成了什么样的机制?该机制如何动员反对者,并使邻避行动反复发生?经过QCA定性比较分析和话语分析,本研究回答了上述问题,并得出了以下结论:传播是反技术邻避行动意义建构过程的元过程;污名文本承载着建构过程中的意义要素;技术污名化是该过程的核心机制,包括情感动员、政治动员和模因互动三个环节。

关 键 词: 邻避行动 技术污名化 传播机制

领  域: [] []

相关作者

作者 唐建忠
作者 谈心
作者 张洁
作者 高一飞
作者 吕政宝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机构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机构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