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非模式鸟类物种的基因组学研究

导  师: 庞虹

授予学位: 博士后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本报告分别通过简化基因组RAD-seq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来探究鸟类非模式生物的适应性进化和复杂表型的基因表达差异,为鸟类物种多样性进化提供理论基础。  微进化是指近缘物种或者种内不同种群之间在自然选择等过程的作用下在短时间内发生进化的现象。对微进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产生适应性的机理、物种分化模式和过程,为深入研究生物如何适应所生活的环境,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提供理论基础。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是欧亚大陆常见的地栖性鸟类,其种下不同地理群体具有明显的表型差异和对不同气候、环境条件的适应。本研究通过特定的限制性酶切位点标记RAD tag结合下一代测序技术,对我国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东季风区等五个代表性雉鸡地理种群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测序后共产出114.91Gb clean data,组装后得到SNP数量为581665(Read1:152822Read2:428843)个,以及7598个微卫星标记。其中我们发现了7个与雉鸡群体环境微进化相关联的SNP位点,并开发了13个可用的雉鸡SSR位点。  探明基因结构是如何影响复杂基因表型一直以来是进化基因组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交配系统是动物社会行为最基础的基因表型,它指某一物种的个体之间按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交配的体系,近年来认为是脑部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造成的。动物的交配系统相对简单,只有三种类型,那么其分子机制是不是也一样简单呢?不然,在同一条进化分支上,鹆科鸟类的交配系统也能够出现在本质上相差甚远的现象。所以我们从繁殖期的一夫多妻制的基氏沙鹆和一夫一妻制的白头鹆雌雄个体进行取样,对脑隔膜、下丘脑与杏仁核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分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基�

关 键 词: 鸟类物种 种群遗传 基因结构 交配系统

领  域: []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对象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