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语境的嵌入与建构—《左传》赋诗活动的语言哲学考察

导  师: 霍永寿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本论文以《左传》所记30例外交赋诗(一种直接转述形式)个案为语料,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考察《左传》赋诗的意义生成模式。作者旨在回答以下的研究问题:1)赋诗者在《左传》赋诗活动中选取了《诗经》中的哪些诗?2)所赋之诗歌是如何在《左传》使用语境下发挥其意义交际功能呢?3)为何这些诗歌能够实现其意义交际功能呢?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意义生成三角论,藉此希望有助于解释《左传》赋诗的意义生成模式。意义生成三角论认为原诗歌存在的语境(源语境)与意义之间的作用必须依赖诗歌所使用的语境(目标语境)的参与,将源语境中部分嵌入目标语境并重新建构目标语境,这一重新建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意义的生成过程。在此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作者对《左传》中68首赋诗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根据语境的不同将这些赋诗分为了两类—差异性大的赋诗以及相似性大的赋诗。在仔细分析过后,作者认为,源语境与目标语境间相似性的大小决定着源语境嵌入目标语境程度的大小。首先,作者考察了源语境与目标语境近乎无相似性的情况,作者假设说差异性过大会导致外交赋诗的失败,这时的嵌入程度过小,我们可将其看作一种归零或陌生化处理。通过对《左传》赋诗个案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差异性未必会带来外交的失败,只要听者能适时对源语境归零并对目标语境进行重新建构,就能生成合适的意义,促进交际的成功进行。考察完差异性过大的情况后,作者又对相似性过大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相似性也未必会带来外交的成功。若听者不能将源语境嵌入目标语境并对目标语境进行重新的整合建构,意义将无法生成。反之,只有当听者能在源语境的基础上对目标语境进行重构,才能生成合适的意义,并促进交际顺利进行。本研究得�

关 键 词: 左传 赋诗 转述语 语境嵌入 语境建构 意义生成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霍春红
作者 杨涌泉
作者 苏安梅
作者 张诗洋
作者 王琴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