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民国时期(1920-1949)中学国文教材中的新文学篇目的功能分析

导  师: 罗执廷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摘  要: 本文以中国1920-1949年间的中学国文教材为切入点,研究新文学在当时中学教育中的接受情况。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媒介对象之一,中学国文教材与一般文学图书、杂志、报纸副刊等媒介相比更具重要性,因为它具有印量大、受众广,而且经过了教、学、考等多重接受程序因而接受效果非同一般等等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中国新文学的社会接受情况。鉴于此,笔者以北京图书馆编写的《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1995年)为依据,依靠CADAL数字资源库,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等资源,对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学国文教材进行了较为广泛地搜索,共搜集到90套国文教材。  论文采用文本解读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这90套中学国文教材进行了充分的考察,试图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资料,同时力图矫正过去同类研究因为教材样本不足等原因而产生的结论的偏差。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如对教材编排体例、课文注解、思考和习题设置等的分析,来呈现新文学被处置的情况及其功能设定,通过数据统计来分析新文学篇目所承担的各项教育功能及其演变情况,并且以此为据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时代、政治、观念等原因,这都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和更准确地看待新文学在民国时期中学教育中的真实存在情况,并且由此推知新文学在当时的一般社会接受维度及其效应。  研究发现,新文学篇目在民国时期的国文教材中主要承担社会认知、思想道德教育等功能,而文学欣赏的功能并非重点。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国文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法规以及新文学自身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新文学在不同时段的教材中其教育功能设置的侧重点又有很大差异。具体而言,在20年代因受文学“新民”和以教育改造社会等

关 键 词: 中学教育 国文教材 新文学篇目 民国时期

领  域: [] []

相关作者

作者 熊贤君
作者 林溢欣
作者 谢春杨
作者 曹清华
作者 姚新勇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机构 广州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