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清代广州洋商游赏的园林研究

导  师: 何少云;沈焕钦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农业大学

摘  要: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后,广州一直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及中西交流的主要舞台。在这一时期内,欧美洋商纷纷来到珠江口岸开展贸易往来活动,无数瓷器、茶叶等当时中国特产的商品通过广州销往西方世界,并在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达到了高峰。在这段贸易期间,专事买办的广州十三行的行商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并纷纷营造各自华丽的宅邸。但在经历近代多次战火与社会变迁,这些盛极一时、代表岭南造园最高水平的行商园林至今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了。但在当时的洋商在广州的活动地点受限制及中洋商贸活动频繁的社会背景下,多数来广州的洋商参观与游赏了这些岭南园林的宅院。洋人以日记和游记的形式记载了他们当年在广州的活动,并购买了大量描述这些园林场景的外销画与创作了园林相关的摄影作品等图像作为纪念品带回欧美。因此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信息,为清代岭南园林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本研究以清代洋商游赏的广州公共园林与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而公共园林主要以英国花园与美国花园、海幢寺为例,并且选取了潘家花园、伍家花园、馥荫园、海山仙馆、馥荫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18至19世纪期间广州行商园林的外销画图像、摄影图像与相关文史进行整理。并结合现有岭南园林史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探讨当时珠江河岸沿线的主要园林的基本面貌、历史变迁与造园特点,其主要结论有以下:(1)清政府对洋商的限制政策随着国家主权的逐步削弱,洋商在广州的游赏活动逐步从十三行扩展到河南等地。大量的应酬、商业来往与公共游赏活动影响了这些园林的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布置与造园风格。(2)在清政府的限制下,英美国花园与海幢�

关 键 词: 清代广州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陈利敏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