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长三角地区嗜尸性昆虫及尸体变化研究

导  师: 王敏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农业大学

摘  要: 死亡时间(time since death),又被称为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通常是刑事凶杀案件侦破的切入口。它标志着案件发生的时间,对确定作案时间,认定和排除嫌疑人,划分侦查范围及案件的最终侦破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死亡时间,特别是高度腐败期及白骨化期尸体的死亡时间一直是法医学中的一道难题。目前,昆虫学方法已经被证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法,相关理论(昆虫演替及发育规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中。因而昆虫演替和发育规律研究为法医昆虫学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工作。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昆虫演替和重要嗜尸性昆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尸体暴露时刻对腐败和昆虫的影响  18具15kg左右的猪尸体分别于9月8日~9月9日10:00,14:00,18:00,22:00,02:00和06:00放置于苏州殡仪馆周围野外阳光暴露的环境下(31°21' N,120°53' E),每个时间点放置3具猪尸体,旨在探索和比较一天中不同时刻放置尸体上丽蝇侵殖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对随后的尸体腐败和昆虫区系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蝇类具很强的昼夜节律性,在夜晚既不活动也不产卵。由于黑夜的阻隔,大头金蝇 Chrysomya megacephala(Fabricius)幼虫被分隔为发育进程不同的若干批次。a组和b组尸体上出现了三批大头金蝇幼虫,而在c组、d组、e组和f组尸体上出现了两批大头金蝇幼虫。a组和b组尸体上的三批幼虫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导致大量幼虫爬离尸体。造成在尸体腐败的后期阶段,放置较早的a组和b组尸体反而比c组、d组、e组和f组尸体剩余更多的软组织。这些软组织为晚期到达尸体的双翅目和鞘翅目昆虫提供了侵殖条件。导致a组和b组尸体上晚期到达的双翅目和鞘翅目幼虫类群数比c组、d组、e组和f组尸体上更加丰富。本

关 键 词: 嗜尸性昆虫 尸体变化 基因表达 死亡时间 生长发育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刘正纲
作者 汤素娜
作者 沙东迅
作者 朱斌
作者 郑玲芳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州体育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药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