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小说中人物前景化语言的翻译——基于On The Road两个中译本对比

导  师: 蓝红军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前景化是功能文体学的核心概念。该理论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最早由穆卡罗夫斯基(Mukarovsky)在《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一书中提出。后经诸多学者的丰富、发展,前景化理论被广泛用于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学创作及研究中。作为文学性的重要承载形式,前景化语言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衡量、评价译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探讨译者对前景化语言的处理有助于保证原作文学性的忠实度,也有助于为小说翻译的质量评价提供新的衡量标准。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运用前景化理论,从文体学视角对比分析《在路上》原文本中迪恩这个人物形象的前景化语言在两个汉译本中的传译情况,以及其不同传译方式对迪恩这个人物形象造成的影响。小说翻译中,一个突出问题是译文与原文看上去大致相同,但文学价值相去甚远。这种现象,申丹称为“假象等值”。其原因是很多译者在翻译时,仅考虑原文本语言形式,忽略了内容。尤其是当原文本中有些地方在译者看来违背了常情时,译者会有意进行“情理之中”改动。这样的译文,看似与原文更对应,但实际上损害了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前景化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使用在主题的推进、人物的刻画和幽默效果的凸显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路上》被称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经,这与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迪恩是分不开的。而迪恩形象的塑造又与凯鲁亚克“自发性写作”的语言风格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译本中迪恩形象的前景化语言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为小说翻译中人物形象翻译提供更多鲜活的案例。本文通过对原文本和两译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前景化语言对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数量上来看,原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前景化�

关 键 词: 前景化语言 人物形象 在路上 案例研究

领  域: [] []

相关作者

作者 刘艳华
作者 王碧燕
作者 蒙巧
作者 康美香
作者 隆莉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