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基于空间统计视角的我国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研究

导  师: 韩兆洲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摘  要: 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低收入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是贯彻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前提。  本文首先运用计量经济学的ELES模型测算了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并结合测算结果进行动态调整,探讨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的内在规律。考虑到我国区域发展不均,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具有显著的时空非平稳性,基于2006—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测算检验,构建了一类可剔除空间自相关性的加权空间自回归模型,探讨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的空间演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利用时间加权回归模型(T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测我国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的非平稳性。结果显示:我国现行最低工资标准总体水平偏低,最低工资标准存在较强区域差异性,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平均工资、人均GDP的比例系数不尽合理。在全局空间视角下,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看,单一区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没有对周围省市起到有效的促进效应。劳动者家庭负担、劳动者薪酬水平、劳动力市场失业状况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对最低工资增长起促进作用,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工资时间滞后效应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并不能有效推动最低工资增长;剔除空间自相关性后各影响因素对最低工资增长的效应均有所增强;加权空间同步自回归(WSAR)模型表现出更优的拟合优良性和解释能力。从非平稳性测度结果发现,GTWR在模型拟合优度和优良性上表现最优;GTWR估计结果显示大部分解释变量的正负效应�

关 键 词: 最低工资 增长机制 时空非平稳性 空间统计

领  域: [] []

相关作者

作者 杨林涛
作者 曹和平
作者 杨光辉
作者 牛学慧
作者 魏章进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