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郑氏痔科验方治疗痔疮用药特点研究

导  师: 胡玲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  要: 目的:通过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对郑氏近十年治疗痔疮的用药特点进行数据挖掘,并基于不同证型探讨其用药与配伍特点,以期为临床痔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及依据。方法:一、病例来源:本论文病例来源于郑氏在澳洲华兰堂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临床治疗痔疮的患者,共315例,共计386诊次。二、入选标准:1.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2011年学术交流大会拟定的《痔的诊疗指南》(初稿)。2.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病人意识清醒,无失语、智能障碍,能理解配合临床治疗;年龄18岁以上,65岁以下。3.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不能配合治疗方案的安排及相关要求;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无法获得完整病历资料者;既往有直肠或肛肠占位性病变患者,或伴有严重排便障碍患者,或伴有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患者。三、研究方法:病案内容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收集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与病史,以及每个处方的具体药物跟证候信息,并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数据录入:1.通过对就诊患者进行辨证,将痔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证型:热毒炽盛、湿热下注、阴虚火旺、气血亏虚,并分别统计各证型用药,若有其他证型的处方用药与以上证型相同时,其药物计入相应证型。2.若一种处方加减治疗2种及以上证型者,根据加减后的主方归入相应主证型。3.药物名称和功效的规范化处理参考《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防止同药异名、异名同药。4.中药的应用与否采用二分类变量计数。四、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不同证型的处方用药,其中药使用频率超过1%的采用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对于不满足因子分析条件者可直接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法应用于因子分析,组间平均法应用于聚类分析,欧氏距离应用于连续变量的距离测量,Jaccard法应用于分类变量的距离测量。结果:一、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痔疮患者共315例,其中男性患者209例,女性患者106例。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93岁,平均年龄51.78±15.67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大于5年。病程在1月左右的就诊患者约占一半,其次是病程超过5年的就诊患者。在性别、年龄层次分布方面,男性患者要多于女性患者,且年龄在50~80岁之间的患者人数超过一半,其次是30~50岁的就诊患者较多。二、证型分布:(一)主证分布:本研究中,中医证型主要分为热毒炽盛、阴虚火旺、湿热下注、气血亏虚四类,其中热毒炽盛77例,占20.10%;湿热下注137例,占35.77%;阴虚火旺155例,占40.47%;气血亏虚14例,占3.66%。由此可知,阴虚火旺型的构成比居首位,其次是湿热下注型。(二)兼证分布:对于便秘、便血、肛裂或肛瘘兼证,其构成比最高的是便血,占76.76%,其次是便秘,占22.46%,最后是肛裂或肛瘘,占0.78%。由此可见,罹患痔疮伴有便血症状的病人不在少数。三、基于聚类分析对痔疮遣方用药的数据挖掘:本研究共纳入315例病例,诊次共计386次,使用1384次用药频次。其中主要处方有8类,加减药物共涉及113味中药。使用频率在10%以上的处方有5条,分别为E-地榆12克+槐米15克,F-补血剂(桑葚15克+大枣四枚),D-止血炭剂(侧柏炭12克+栀子炭12克),A-增液承气汤加减(生地15克+玄参12克+麦冬15克+大黄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G-清热剂(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加减药物在频数统计上,排位在前10的中药分别是甘草、防风、枳壳、马齿苋、大枣、白芍、陈皮、厚朴、栀子炭、天花粉。(一)热毒炽盛证用药聚类分析:热毒炽盛证型共出现77频次,涉及69味中药。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共25味。通过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可知,KMO值为0.834,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适合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提取特征根>1的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4.790%,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际,将热毒炽盛型痔疮用药聚为6类较合适。聚类结果如下:第一类:地榆、槐米;第二类:生地、玄参、麦冬、枳壳、厚朴、大黄、甘草;第三类:大枣、桑葚;第四类:栀子炭、侧柏炭;第五类:金银花、连翘;第六类:白茅根、牡丹皮、芦根、马齿苋、天花粉、竹叶、桃仁、赤芍、黄芩、防风。在本证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集中在第一类与第五类,因此,在治疗热毒炽盛型痔疮时可在此类药物的基础上加其他类中频率高的药物如生地、玄参、麦冬、枳壳、厚朴、大黄、甘草,由增液承气汤加减而成。(二)阴虚火旺证用药聚类分析:阴虚火旺证型共出现155频次,涉及77味中药。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共24味。但由于谷芽与麦芽在用药时均合用为二芽,为了避免变量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故因子分析时做一味药处理。通过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可知,KMO值为0.806,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适合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提取特征根>1的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5.048%,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际,将阴虚火旺型痔疮用药聚为7类较合适。聚类结果如下:第一类:生地、玄参、麦冬、大黄;第二类:枳壳、厚朴、防风、马齿苋、甘草;第三类:金银花、连翘;第四类:芦根、天花粉、谷芽、麦芽、黄芩、白茅根、陈皮;第五类:栀子炭、侧柏炭;第六类:大枣、桑葚;第七类:地榆、槐米。在本证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集中在第七类与第六类,因此,在治疗阴虚火旺型痔疮时可在此类药物的基础上加其他类中频率高的药物如枳壳、厚朴、大黄、防风等。(三)湿热下注证用药聚类分析:湿热下注证型共出现137频次,涉及93味中药。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共28味。通过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可知,KMO值为0.863,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适合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提取特征根>1的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2.365%,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际,将湿热下注型痔疮用药聚为6类较合适。聚类结果如下:第一类:枳壳、厚朴、防风、马齿苋、甘草;第二类:白芍、茯苓、陈皮、黄芩、牡丹皮;第三类:天花粉、当归、薏苡仁、竹叶、黄柏、苍术、桑葚、大枣;第四类:金银花、连翘;第五类:玄参、麦冬、生地、大黄;第六类:地榆、槐米、侧柏炭。在本证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集中在第二类与第三类,因此,在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疮时可在此类药物的基础上加其他类中频率高的药物如地榆、槐米、栀子炭、侧柏炭等。(四)气血亏虚证用药聚类分析:气血亏虚证型共出现14频次,涉及40味中药。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共26味。由于各变量间相关性较强,不适合因子分析,故直接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际,聚为6类比较合适。聚类结果如下:第一类:合欢皮、牡丹皮、荆芥、炮姜、连翘、当归;第二类:防风、柏子仁、白茅根、马齿苋、太子参、白芍;第三类:栀子炭、侧柏炭、槐米、地榆;第四类:甘草;第五类:玄参、麦冬、生地、大黄、厚朴、枳壳;第六类:黄芪、大枣、桑葚。结合各聚类中用药频数较高的药物,治疗气血亏虚型痔疮常用基本药物组合为甘草、白茅根、生地、玄参、麦冬、防风、马齿苋、槐米、柏子仁、枳壳、大枣、白芍,为增液承气汤加减。结论:1.郑氏在痔疮的诊疗上,常用方剂为8个验方。基于聚类分析对郑氏诊治痔疮病案进行统计、数据挖掘与分析,并通过对痔疮成功验案进行整理后总结得出,对于大多数就诊患者,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外,同时也应在人群中普及对痔的科普知识,消除患者的各种顾虑,以正确的心态积极求诊。2.郑氏治疗不同证型痔疮的用药规律:对于热毒炽盛证的痔疮,郑氏注重以清热解表与止下血为主,同时辅以生地、玄参、麦冬、枳壳、厚朴、大黄、甘草等中药;对于阴虚火旺证的痔疮,郑氏注重以滋阴补血与止下血为主,同时辅以枳壳、厚朴、大黄、防风等中药;对于湿热下注证的痔疮,郑氏重视以健脾利湿、清热活血、补血生津为主,同时辅以地榆、槐米、栀子炭、侧柏炭等中药;对于气血亏虚证的痔疮,郑氏重视以补气生血为主,同时辅以甘草、白茅根、生地、玄参、麦冬、防风、马齿苋、槐米、柏子仁、枳壳、大枣、白芍等中药。3.痔疮治疗常用药对:此外,通过综合验方、加减药物挖掘结果进行筛选并结合临床发现,郑氏认为在治疗痔疾中,药对中清热凉血滋阴常用药对:生地黄+玄参;消积导滞常用药对:大黄+厚朴;凉血止血常用药对:地榆+槐米、栀子炭+侧柏炭;补血生津常用药对:大枣+桑葚;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用药对:金银花+连翘;祛风解表常用药对:荆芥+防风;清热生津常用药对:芦根+天花粉;利水消肿常用药对:茯苓+薏苡仁;升阳举陷常用药对:柴胡+升麻等。郑氏通过充分利用药物之间的两两药对理论以及中药的性味归经等作用,在治疗痔疾时疗效显著。同时,通过对中药数据挖掘中亦可发现郑氏在治疗痔疾时常用的药对,这对于今后指导于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多还原

关 键 词: [3405763]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1584885]痔疮 [830941]验方 药对

分 类 号: [R289.5]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郑智勇
作者 方志钦
作者 肖冬红
作者 赵华
作者 白琼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