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基于几何形态学的瓢虫口器表型发育研究

导  师: 任顺祥;王兴民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农业大学

摘  要: 生物解剖性状的比较是几个世纪以来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找出不同分类单元之间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对生物进行系统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近代以来的形态学的发展趋势是利用先进的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形态的特征。几何形态学的应运而生使昆虫系统分类学中的形态描述变得定量化,大大减少的对形态特征的判断误差,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基础学科的发展。  本论文利用几何形态学的方法探究了瓢虫口器(上唇、上颚、下唇、下颚须)的形态差异,通过对瓢虫三种食性的18种165头标本的口器形态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  通过对3种瓢虫雌雄两性成虫口器的形态特征的比较,孟氏隐唇瓢虫、十五斑崎齿瓢虫和中国素菌瓢虫的距心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口器的各个结构形态无显著差异,证实了瓢虫口器形态不存在两性分化现象。因此,雌雄两性标本的口器结构可以通用于几何形态学分析。  通过标点-半标点法对18种不同食性瓢虫的上唇、上颚、下颚、下唇的形态进行了差异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体现,结果显示,不同食性瓢虫的上唇、上颚、下唇、下颚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结构相近的会聚集在典型变量(CV1和CV2的直角坐标系)较近的位置,不同的结构可以很好地利用几何形态学区分开,即可以通过口器对瓢虫进行分类和食性演化研究。  根据瓢虫的上唇、上颚、下唇、下颚的形态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建立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瓢虫的食性起源于菌食性,演化为食蚧瓢虫和食螨瓢虫、食植和食蚜,而部分食蚜瓢虫又演化为食菌瓢虫、食粉蚧类瓢虫;而植食性是一个分化较为复杂的分支,其演化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总的来说是由捕食性演化而来。由此可见,瓢虫的食性演化并不是单�

关 键 词: 瓢虫口器 表型发育 形态特征 食性演化 系统发育树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莫桂海
作者 胡泓英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机构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系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