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小说叙事方式的转换——以《繁花》等作品为例

导  师: 郭小东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摘  要: 《繁花》作为一种新鲜、别致的叙事经验,代表着一种叙事方式的转换。论文将此作为论述的主题。从这一主题出发,从而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自二十世纪“新小说”开始,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经历了哪些演变的过程?而《繁花》的新叙事对此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继承与超越?第二个问题是,当下的小说创作是否可以借鉴《繁花》的叙事经验进行创作?这就需要将《繁花》放置到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学创作的语境中去论述、分析。第三个问题是,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繁花》是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出了对“繁花现象”的具体分析。第四个问题是,对《繁花》这部小说进行细部分析,是否可以找到塑造“繁花”特色的言说方式?论文从“不响”与“饭局”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繁花》借以吴侬软语的韧性与情致,遵循再现日常世俗生活的内在逻辑,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鲜、别致的叙事经验。但这种叙事经验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在中国文学努力探寻“本土化”叙事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繁花》的新叙事是对“本土化”叙事的继承与发展。它在说书人身份、化用方言、话本形式、个人叙事等方面实现了一种发展与超越。同时,《繁花》又是一部具有浓郁上海味道的小说,它的出现与上海文化、上海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市民性是上海文化的底色,《繁花》不遗余力地书写这种市民性,并与王安忆、张爱玲、韩庆邦小说中的“日常”、“琐屑”叙事传统相连接。然而,《繁花》并非只是一部地域性的小说,它与稍后出现的《极花》《铜钵盂》《匿名》《朝霞》等作品,在碎片化的创作手法与超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精神血脉,故此可以将这些作品统称为“繁花现象”。“繁花现象”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出�

关 键 词: 繁花 繁花现象 本土化 日常 当代性

领  域: []

相关作者

作者 宋雯
作者 许峰
作者 牟晓伟
作者 石玲玲
作者 倪锡钦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